|投资理财的陷阱


近日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表示 , 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 , 收益率超过8%就是危险 , 超过10%以上就有损失本金的可能性 。 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 , 就要相互提醒 。
在很多人眼里 , 理财是非常安全的一种投资方式 , 投资收益尚可 , 还能保本 。
事实上 , 2019年资管新规发布后 , 理财产品就不允许承诺保本了 。
|投资理财的陷阱
本文插图

为什么呢?
因为银行吸收的理财产品 , 还是去搞投资的 , 这些投资是有风险的 , 如果承诺保本 , 一旦投资亏损 , 银行就要自己掏钱补窟窿 。
资管新规之后 , 这个风险甩给了投资人 。
在上市公司中 , 超过一半的公司都购买了理财产品 。 但是 , 大家的理财方向五花八门 。
有比较保守的 , 比如格力 , 购买了结构性存款 , 风险几乎为零的一种理财方式;有比较激进的 , 比如扬杰科技 , 喜欢买一些资管公司的理财产品 , 高回报 , 当然也高风险 。
怎么个高风险法?
你看中的是它的利息 , 它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
没错 , 因为理财丢掉本金的 , 正是扬杰科技 。
2018年11月12日晚间 , 扬杰科技(300373.SZ)发布公告 , 声称之前购买的5000万元理财产品可能面临无法取得预期收益或损失部分本金的风险 。
原来 , 这笔理财并非从银行购买 , 而是购买的私募的产品 , 该私募资金管理混乱、账目不清 , 这笔钱大概率打了水漂 。
只要有点闲钱的上市公司都会去购买理财产品 。 尤其是在经济形势较不明朗的时候 , 整体环境稳中有变 , 与其冒着风险盲目扩大再生产 , 不如囤积现金面对可能到来的冬天 。
扬杰科技公司主营产品为各类电力电子器件芯片、功率二极管、整流桥、大功率模块、DFN/QFN产品、MOSFET、IGBT及碳化硅SBD、碳化硅JBS等 , 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安防、工控、汽车电子、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 由于公司是国内少有的产业链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 盈利能力较强 , 现金流非常可观 , 近两年来每年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都在2.5亿元左右 。
手头有了较多的闲钱 , 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 , 公司也尝到了理财的甜头 。
从近年来的财报情况看 , 除2015年外 , 公司理财产品的余额都在5亿元以上 。 实际上2015年公司也购买了理财产品 , 只是在年报报表日的时候恰好还清了 。
按照常理 , 高收益必然带来高风险 , 但理财产品通常会有承诺 , 扬杰科技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承诺保本 。
也就是说 , 公司激进理财的最坏效果是拿不到收益 , 本金还是无忧的 。
此次踩雷的理财产品叫做东融汇稳惠1号基金 , 预计年化收益率为8% , 这样的收益非常可观 。 该基金第二十四期为封闭式 , 投资于杭州拓际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LP份额 , 该份额全额用于受让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债权的有限合伙企业的LP份额 , 基金的底层资产为不良债权 。
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 , 公司在公告中介绍了详细流程 , 从调研到选型到购买到过程管理 , 都全程参与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公司在购买这款理财产品的时候 , 是知道其中的风险的 。
好在扬杰科技的大股东财大气粗 , 承诺补偿理财款的损失 , 从而将上市公司的资金风险降为零 。
扬杰科技并不是第一个踩雷的上市公司 , 非银行理财产品的花样繁多 , 深坑遍布 。
作为白马股企业 , 美的集团(000333.SZ)是理财的忠实拥护者 , 公司旗下的合肥美的在2016年购买了7亿元名为“财通资产-创赢1号单一客户专项资管计划”的理财项目 , 由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出具兜底函 , 通过上海财通和渤海信托 , 最终流向3家借款公司 。 放款后2个多月 , 美的公司调查发现 , 无论是银行出具的兜底函 , 还是资金流向的3家公司授信材料 , 均系伪造 。 在7亿元理财资金遭遇骗局的同时 , 美的集团还有3亿元理财资金遭遇了相似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