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 二 )


■ 用史实读懂“母亲河”
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 。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地 。
上世纪60年代,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经的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文物精品展,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文物 。他见到宝鸡这件文物后,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 。他随即让人送去除锈,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其中有一句“宅兹中国”,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都城后向上天报告:“现在中国是我的家园 。”这是“中国”二字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
在西汉末年,黄河流域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为了生存,黄河儿女走四方,不断移民,从这里繁衍的人口逐步扩大到中国各地,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传播了先进文化,为历代中原王朝开疆拓土 。今天的中国有这样的疆域,汉族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黄河儿女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
葛剑雄在书中梳理了这些脉络,证明了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在书的结尾,他改写、扩充了自己30年前那句话:“新的黄河文明的创建不仅是良好的愿望,而且有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 。黄河万古流,黄河儿女将不断创建新的文明 。”
【访谈】
■ “黄河文明”深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是抛弃不了、否定不了的
读+:提出“黄河儿女将不断创造新的文明”的信心源自哪里?有西方历史学者提出“黄河文明起源说”是个伪命题,您怎么看?
葛剑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 。黄河文明存在的物质基础——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其有利因素的利用离极限还差很远 。问题在于,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是否能适应新的要求 。
黄河文明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以农业为本的基础上的 。当这些特殊的地理和社会条件发生改变,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农业的独大地位不复存在,原来的黄河文明由盛转衰就是必然的结果,是完全正常的 。这种衰落乃至消亡标志着旧事物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事物的产生 。因此,如果“复兴”的意义是指要恢复旧的黄河文明,这种“复兴”实际上是复旧,那就注定是不可能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黄河文明作简单的抛弃或全盘否定 。黄河文明的精华早已深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是抛弃不了、否定不了的 。这些精华将成为新的黄河文明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和持久动力 。
读+:新的黄河文明,将是什么模样?
葛剑雄:新的黄河文明仍然是以黄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从本质上讲,是传承,更是创新 。
农业文明仍将是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但它不会是传统意义和标准的农业,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大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其他新产业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产业,非但不会造成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而且将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深度的修复,与黄河的全面治理、永久安流相得益彰 。
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比重将不断扩大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一旦实现了煤炭的气化、液化和燃烧的清洁化,黄河流域的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稀土 。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地理中心所在,也会在未来世界交通网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西部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黄河流域所起的作用无疑会越来越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