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反思大促思维,中国电商正在集体告别双11( 二 )


事实上 , 不仅仅微博 , 优酷、支付宝、UC浏览器、小红书 , 甚至哈罗单车、宝宝树等 , 都会有这样随意跳转的现象 。
双11|反思大促思维,中国电商正在集体告别双11
图片

消费者不再是消费者 , 而变成了流量的代名词 。 传统电商平台从全网各处批发流量 , 然后分发到各个商家 , 最终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卖货 。
在传统电商思维中 , 卖货是第一位的 , 为了卖出去商品 , 传统通过投资、年框等形式 , 不断从全网各处批发流量 , 然后通过应用里的复杂游戏、优惠券等留住消费者 , 提高消费者的转化率 。
不得不承认 ,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 , 传统电商双11的这一套运作逻辑已经非常成熟 , 对于流量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 这一点从不断冲高的gmv数据就能看得出来 。
但大促和价格思维正在过时 。 大促和折扣思维诞生于PC互联网时代 , 商家搬货上网 , 平台负责流量的分发 。 这种流量的分发通常依靠搜索和广告位进行——位置和次序并不是依靠消费者的需求高低进行 , 而是通过商家的付费竞价 , 价高者得 。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 尤其是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今天 , 消费者正在成为零售人货场中的主角 。
电商的核心逻辑正在从“货为先”演变成“人为先”的模式:依靠算法和推荐模式 , 平台会精准推荐消费者需要的商品 , 而不是商家竞价而来的展示商品 。
双11|反思大促思维,中国电商正在集体告别双11
图片

比如移动互联网产生LBS服务 , 比如美团外卖 , 正是基于消费者的位置进行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推荐;再比如说 , 今日头条、抖音等内容平台 , 会根据消费者的爱好 , 算法会推荐和匹配更多消费者喜欢的内容 。
反映在电商之上 , 算法和推荐模式同样重要 , 人的价值正在凸显 。 知名互联网学者梁宁曾在文章中写到了自己的体验:
我在拼多多上搜“无锡排骨” , 拼多多除了关联“无锡排骨”“三凤桥” , 还会给我推荐一下“四喜丸子” 。 这说明什么?拼多多在做用户理解 , 它试图理解我的搜索动机和偏好 。
所以我在拼多多上搜过“鸡胸肉” , 之后拼多多会给我推荐运动文胸 。 这不是传统的关键词匹配 , 这是拼多多基于对我的用户模型的理解 , 做的智能推荐 。
消费者体验的差异背后 , 正是电商的核心逻辑正在从“货为先”演变成“人为先”的转变 。
而这种转变 , 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者端 , 同样反应在商品和供应链端的改进:同样的低价 , 传统电商的低价不过是依靠商家的让利 , 很难持续;而新电商的低价是依靠消费者通过向商家提供需求的确定性 , 从而转化为生产确定性 , 最终转化为可持续性的成本优势和持续低价 。
大促和价格思维正在成为过去 , 电商集体退出双11 , 或许今年仅仅是一个开始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紫金财经 。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和讯网立场 。 投资者据此操作 , 风险请自担 。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