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当迷茫的创业者遇上“安仁” , 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安仁”又将带给他怎样的灵感?
和安仁君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文/朱胜萱
说起安仁 , 对我和乡伴来说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 是属于我和乡伴无法忘却的一个地方 , 不仅是因为它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特色街区、丰富的古建筑群 , 也不仅是当年大批军政要员带领川军出川抗敌的人文故事和樊建川充满传奇、令人敬畏的博物馆聚落 , 其实是这个地方和我有了不能忘却的三次“遇见” 。
第一次遇见安仁是2015年的春天 , 我辞职离开上市集团公司和十个伙伴开始启动二次创业 , 决定将我下半场的人生进入到我所挚爱的乡村 , 懵懵懂懂间还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做些什么 , 只是下定决心要去找寻自己的热爱 , 不知业务方向、不知产品、甚至不知道我们能坚持多久……在各种迷茫和纷乱时 , 我决定离开上海出去走走 , 找找方向和机会 , 在各种不确定下我们选择抵达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成都 , 因为成都代表安逸闲散生活的样板 , 也是我们期望打造的生活氛围 , 当时我给成都的朋友说:“我想去看看成都周边最具原生态魅力的小镇乡村 , 给我推荐几个” , 很偶然我这次特殊的出行第一站就是安仁 。
2015年的安仁还很冷清 , 我记忆里春天的古镇街巷人很少 , 古镇干净整洁 , 零零星星的有几家零售店铺 , 还有些很正宗的本地原味小吃店 , 店都很整洁 , 饭菜和小吃的味道很不错 , 但人很少 , 我们一行人就在古镇里无所事事的闲散的住了两天 , 也没啥标志性的“安仁会议”或商定出啥计划和宏大目标 , 就是一群伙伴闲适的在街巷里四处游走呆了两天 , 我很享受在安仁书院里静静地喝茶看书 , 和伙伴一起安静地享受了两天的静谧 , 虽然我们出行前是抱着选址和项目拓展的心态前往的 , 但这次安仁之行没有达成任何结果 。 回顾起当年的这次旅行 , 安仁舒适恬静的古镇生活虽很短暂 , 但离开嘈杂的城市 , 在我最迷茫和纷乱中 , 这第一次短暂的“遇见” , 给了我种下了美好乡村生活初心的种子 , 这份美好闲适的时光一直留存在我和团队内心里 , 陪伴在我们前行的乡建事业路途中 , 不但从未消失 , 还不断发芽长大直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
第二次遇见安仁是2018年 , 受安仁华侨城公司的邀请 , 在安仁古镇南岸的清源村做个改造项目 。 这个项目定位为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 , 改造的建筑原为一个田野中废弃的酿酒厂 。 1989年 , 这家名叫天寿酒厂的老企业迁至安仁镇后 , 酒厂就荒废了 。 很有意义的是 , 这酒厂还是村里最早的一个集体企业 。 我和团队在邀约后踏勘了现场 , 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 , 提出依托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 , 探索出一条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 , 激活古镇周边的乡村 , 通过保留记忆和文化的公共空间二次塑造 , 针灸带活乡村并形成古镇和周边乡村联动 。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本文插图

这个老酒坊总建筑面积约800平米 , 围墙将酒坊与外界隔离 。 因常年无人打理 , 设计团队面对的是残破的红砖木结构酒坊和辅房、发酵池以及废弃的蒸馏罐等设施设备 , 酒坊原有的生产功能已难以为继 。 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 , 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 , 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 。 考虑到酒的发酵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呼吸”过程 , 设计团队提出了以“呼吸”为理念 , 对酒厂的衰败外壳进行集中整治并优化了室内空间 , 将原有的生产区域改造为会展大厅、文化展区、休闲吧馆、创客学院 , 并新增了丛林餐厅 , 打造了一处建筑、田园、游客可以同步进行“多维呼吸”的公共空间 。 这个曾经的老酒厂 , 仍然延续着生产的使命 , 只是现在酿造出的更多是文创和乡野美好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