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

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
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
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
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
李占春——量子世界必须回答我是谁本文撰稿 李占春 《之我精神导论》作者——(注:之我或灵魂之我——灵魂之王、灵魂的主宰、灵魂的主人、哲学之我或哲学层次的我 。 )【重要说明】:本文引用知乎《量子力学究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希望》大段资料 , 致谢!科技造福于人类 , 人类现今的发展受益于科技 , 科技被誉为第一生产力 。 但是 , 科技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巨大的副作用 , 例如原子弹、生物武器、大规模杀伤武器对人类的伤害 , 以及副产品——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污染 , 再加对人类精神与文明的巨大冲击 。 近年 , 量子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刚刚拉开序幕 , 据悉量子科技有很多是颠覆常态认知的东西 , 对人类将来的影响尚不可预测 。 一个事实是 , 量子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将来的影响最为紧要和关键 , 这些也得到最高层认可和重视 。以下 , 我们还是来瞧瞧所谓量子 , 尤其是量子世界对人 , 尤其是对人本身或自身所谓直接影响及关联 。 首先我们科普一下所谓量子 。 这方面的解释很多、也很玄乎 , 一段轻松的诠释这样说——“任何粒子 , 记住是任何粒子 , 小到了一定尺度 , 就会展现出一些与经典力学不一样的性质” 。 人们为了描述这些性质 , 不严格地把这些尺度以下统称为量子 。 所以量子不是某种粒子 , 而是一些我们研究者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的尺度 。 你可以把“量子”理解为经典的反义词 。 其实 , 没有那样的尺度把世界分成经典的和量子的 。 而是世界本来就是量子的 , 在尺度变大的情况下 , 我们取近似 , 物理就刚好变成经典的 。 所以经典只是一种近似 , 只是量子效应可以完全忽略的情况下 , 我们这个时候才不考虑什么量子力学 。 专业解释认为——量子并不指代具体的某种物质或粒子 , 在物理学中它可指物质分割到最小的一个单位 。 量子是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 , 比如“光子”便是光的最小单元 , 量子更多的体现是“量子化”的概念 , 而不是具体的物质 。 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单元而不可连续的分割 , 就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 , 并把最小的单元称为量子 。实话实说 , 一知半解——相较于宏观物理世界 , 量子有很多奇妙特性 , 诸如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 。 其中 , 对通信最重要的影响是“量子纠缠” 。 量子信息学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 它包括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 。 近年 , 量子芯片、量子互联网、量子霸权等等新概念不断涌现 , 量子理论和实验都在取得阶梯性突破 。 有学者指出——量子芯片支撑下的量子信息系 , 或能将人一生的信息记录下来 , 再结合生物技术通过复制将实体造出来 , 让人的实体和“灵魂”再现 。量子信息如果进一步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 , 人类自身的命运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仅仅是人工智能 , 就已经造成了人类对自己未来的担忧 , 更遑论量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挑战 。 显见 , 科技跳跃式发展人类也是要付出代价、承受风险的 。 以上粗浅的议论 , 只是拿来主义玩弄的蜻蜓点水把戏而已 , 我们重点要探讨的其实是这个话题——用量子视野来管窥我们自身和自己 , 因为用常规的尺子无法叩问我们的我是谁 , 其中包括我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 。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下的一段话——“‘我们是谁’ , 这不仅是严肃的科学问题 , 而且是唯一严肃的科学问题” 。 有位叫‘核聚’的北大博士写道——关于意识在宇宙中的地位 , 在人类文明史中始终都是主题 。 而意识在物理学中、在物理宇宙中的地位问题 , 从量子力学的第一批创始人开始 , 争论至今 。 我们可以列举出一长串的名字 , 普朗克、薛定谔、海森堡、泡利、冯诺依曼、魏格纳、玻姆、惠勒、彭罗斯、斯塔普 , 等等 。 爱因斯坦一直想在这个问题上抽身世外 ,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 , 他对量子力学的批判 , 已经使他深深的卷入其中 。 伟大的惠勒 , 宣称 , 万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 。 他认为 , 意识的问题 , 是一个真问题 , 是量子力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 即:意识在量子力学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牛津大学数学物理学家彭罗斯 , 这位当世伟大的物理学家 , 在《通往实在之路》中问了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是复数?包含实部和虚部的复数?(而牛顿力学中 , 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用实数表示的 。 )他没有给出答案 。 但这是一个伟大的问题 。 这个问题包含着这个真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真实?也许 , 这个世界 , 同时存在着实在之物和虚在之物 , 它们都是真实的 , 都是存在的 。 以下 , 我们来扫描一下量子先驱们在此类方向的论述 。1、1931年《观察者》刊登了英国科学作家J.W.N.苏利文撰写的《大科学家访谈录》 , 其中记录了与薛定谔的会面 。 他在回答在宇宙中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这里的生活限定于宇宙中非常小的空间 , 同时也局限在很短的时间里......时间和空间都使我感到害怕......如果生活只是生活 , 那么在这里可以找到贯穿历史和广度的整个宇宙的意义 。 虽然我认为生活可能是一次偶发事件的结果 , 但我却不认为它是有意识知觉的 。 意识无法用物理术语说明 。 因为意识是绝对基本的 。 它无法用其他任何事物说明 。 晚年 , 薛定谔给这老朋友写了一封长信——我相信在二元论基础上对于“精神-物质”这一问题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理解 。 二元论毫无道理 。 物质是感官印象和描述经特定的联合而形成的一个结构 , 而人们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当然也由同样的要素构成 。 它们是同一回事 , 区别仅在于被理解的方式不同 。 第一种理解是世界最终是被构造起来的 , 第二种理解是自我 。 世界当然不是梦境 , 不是幻影 , 自我当然也不仅仅是“按特定的波动秩序连接起来的感觉的总和”……当我对此仔细思考时 , 我发现这两种东西对我来说毫无差别 。 它们都从一个源泉向我涌来 , 在溪流中我找不到它们任何的不相容 , 精神和物质之间没有分别——它们都源于同一存在 。 在《生命是什么》跋里 , 他引用东方哲学来表达他的思想——个体的、个人的自我 , 仅仅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 。2、1944年普朗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所作的题为“物质的本质”的演讲中说:作为一个把他的一生都献给最纯粹的科学事业的人、献给物质科学研究的人 , 我告诉你们我对原子的研究结果:这里没有物质这样的东西 。 所有物质的起源和存在都依赖于一种力量 , 这种力量把原子中的粒子带入振动状态 , 并且使得这个最微小的太阳系般的原子保持稳定 。 我们必须假定 , 在这力量的背后 , 存在有意识(conscious)和智能的心灵(intelligent mind) 。 这种心灵是所有物质的母体(matrix) 。3、斯塔普(Henry Stapp)从另外一条路径 , 得出了跟薛定谔类似的结论 。 Henry Stapp, 美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 , 长期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 。 在《心智、物质和量子力学》中 , 有一章 , 题为“人的量子力学”观 。 这一章 , 是斯塔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的一次发言 。 文中 , 斯塔普说:(机遇量子力学的)人的图景 , 将人的意识置于非局域的全局过程(nonlocal global process)的内在运行过程中 , 这一全局过程是与整个宇宙联系一起的 , 其联系的方式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的观察 。 如果世界确实是以海森堡本体论所蕴涵的方式在运行 , 那么我们全部都与某个未被完全理解的全局过程相关联 , 这个全局过程在活跃地创造着宇宙的形态 。 在斯塔普看来 , 人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 或者被主宰者 , 而是宇宙创造过程的参与者 ,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参与的宇宙” 。 这意味着 , 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这与惠勒的观点一致 。 惠勒的思想更加辉煌灿烂 , 天马行空 。 他用一个假想实验“惠勒延迟选择实验”表明 , 现在决定过去!后来这样的实验真的做出来了 。 所以 , 我们所在的世界 , 不是过去决定现在 , 现在决定未来的单向世界 。 而是 , 过去、现在、未来 , 是一个整体!在此 , 我们必须打住 , 看看薛定谔是谁 。 埃尔温·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 , 奥地利物理学家 , 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 发展了分子生物学 。 物理学方面 , 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 , 建立了波动力学 。 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 , 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 , 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 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哲学上 , 他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 因发展了原子理论 , 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续再看——薛定谔 。 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里 , 薛定谔在全书的结尾“论决定性和自由意志”中引出的最终结论是 , 人的不朽 。 开篇 , 薛定谔给出了推理的起点:让我们来看一下 , 我们能否从下面两个前提中引出正确的、不矛盾的结论来:(1)我的肉体作为一架纯粹的机器 , 是遵循自然界的定律而起作用的 。 (2)然而 , 根据无可置辩的直接经验 , 我知道 , 我总是在指导着肉体的运动 , 并且能预见其结果 , 这些结果可能是决定一切的和十分重要的 , 在那种情况下 , 我感到要对运动负起全部责任 。 问题的关键在于 , 这对于所有都是如此 。 那么 , 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我”?这多少个“我”又对应着多少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 , “我”为什么还是“我”?如果“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 那么这许多的“我”之间是不是也是一个统一体?在结尾处 , 薛定谔写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可争辩的印象 , 即他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的总和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 这是完全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 。 他把它叫做“我” 。 可是 , 这个“我”又是什么呢?我想 , 你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 , 你将会发现它不过是比许多个单一资料(经验和记忆)的集合体稍为多一点的东西 , 就是说 , 它是一块油画画布 , 在它上面聚集了这些资料 。 而且 , 经过仔细的内省 , 你将发现你之所谓“我”者 , 实在是指把那些资料聚集在它上面的那种基本材料(groundstuff) 。 你可能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国家 , 看不到你所有的朋友 , 你可能差不多把他们全忘了;你有了新朋友;你和他们一道亲热地生活 , 就像你过去同你的老朋友一道亲热地生活一样 。 在你过着新的生活的同时 , 你还记得起过去的生活 , 但是这个事实将会变得愈来愈不重要 。 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谈论“青年时代的我”;而你正在阅读的那本小说中的主角 , 也许对你来得更亲切 , 对你来说 , 肯定比“青年时代的我”更为生动和更为熟悉 。 然而你并没有中断 , 也没有死亡 。 即使一个有本领的催眠术者 , 成功地完全抹去了你早期的全部记忆 , 但你不会觉得他已经杀死了你 。 在任何情况下 , 都不会有生命死亡的悲哀 。 将来也永远不会这样的 。 耐人寻味的是 , 爱因斯坦从他的宇宙观之中 , 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 他说:在时间的河流里 , 过去和将来 , 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分别 。 死亡对我来说只意味着 , 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于此 , 笔者断言——随着量子研究的深入 , 一个命题将成为事实——精神即是物质 , 物质孳生于精神 。 就人类而言 , 精神是外部世界与人的灵魂之我交互反射的产物 , 这种产物呈现虚拟的意识形态;而物质则是之我感应外部世界后经人脑加工合成的结果 , 这个结果表现为实际存在的形态 。 以上量子大侠们所谓——意识及我和自我等等此类 , 笔者以为统统可以归类于之我 , 即灵魂之我 。 在《之我精神导论》的注释里 , 对之我是这样解说的——之我或灵魂之我——灵魂之王、灵魂的主宰、灵魂的主人、哲学之我或哲学层次的我 。 《导论》流动的灯塔指出——从客观来看 , 之我的物质形式是指人体 , 尤其是指神经组织器官 , 因发生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反应 , 而产生所谓的生物能量场 , 而围绕人体尤其集中在大脑部位 , 并处在其周边的这种能量场的聚集 , 其核心位置盘踞的是所谓灵魂 , 灵魂的顶端才是之我 , 灵魂是之我的载体或外壳 。 也许难以言传、只可意会 , 以下我们把《之我精神导论》里的一些片段摘录出来 , 以期呼应观点结论 , 并对照观摩量子大侠们的推断和猜想 。我就是谁——人之所谓人 , 动物之所谓动物 , 其实都是人界定的 , 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了“我” , 一个“我”将人与动物划了一道界线 。 我 , 是人身上最醒目的符号!话说人——因为把我天天挂在嘴上 , 所以对待我熟视无睹;因为太在意或太怕失去我 , 所以探究我适可而止 。 我是什么 , 我是灵魂 , 灵魂的核心就是我 , 我是灵魂的主宰 , 我是人的本质 , 我是人与人、与动物、与植物、与地球上其它事物区别的征服性肯定 。 事实上 ,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我 , 我无所不在 , 我是漂移的灵魂 。 因为我是灵魂的核心 , 灵魂之我同样漂移 。 人啊 , 有意无意中知悉了灵魂中有我的存在 , 而人的本质就是对我有强烈的、不间断的体认 , 时时事事围绕我活着、挣扎着 。 中国字的我 , 是一个人手持兵器 。之我是什么——人是由肉体与灵魂共同构筑而成的 , 而我即是灵魂 , 且是灵魂之灵魂 。 灵魂是随肉体而来的 , 灵魂是肉体的金字塔之巅 , 而我或之我则是之巅上面的灯盏 。 每一个具有正常生命体的人 , 都有灵魂 , 而灵魂的中心驻着我 。 我体认生命存在 , 生命则孕育滋润我 。 寄宿于生命体之中 , 我是生命或灵魂的主宰 , 我是灵魂之神 。 没有我 , 人就不具备生命存在意义;没有我 , 人哪怕活着也只是株“植物” 。 有人敲门 , 你会问谁啊 , 回答常常是“我” 。 这个我 , 难道仅仅是你眼熟的肉身吗?不全是 , 还是一个你所知晓或熟悉的灵魂 , 这个灵魂中还藏着一个所谓“我” , 与你的我有所不同的我 。灵魂在哪里——一个事实在于 , 我之世俗价值取向及表现 , 遮盖了我的本质 。 生活中所谓我 , 则是我或之我的外在表现形式或手段 , 是我的世俗性外延 , 非我非灯盏 。 一句话 , 我是灵魂之王 。 灵魂无时无处不在 。 有人就有灵魂 , 灵魂如行云一直紧随笼罩人的浑身上下 , 人的肢体任何一个动作均是灵魂的感应表现;而外界任何一个对人或肢体刺激 , 灵魂均有所回应或表达 。 灵魂是什么?灵魂是人心理、思想、欲望、激情和智慧的总称或统称 , 它表现为人的喜怒哀乐 , 横跨并囊括人所有的精神世界 。 灵魂最初来自人的肉身 , 因此灵魂具有物质性;而这个物质性是非常缥缈的 , 如同人体每根汗毛的毛尖 , 而灵魂则是萦绕毛尖的云雾 。 毛尖与云雾 , 如胶似漆、分秒不离……其实 , 灵魂与人的生命体形影相随 , 即便睡眠的时候 , 灵魂也还在游荡 , 有的你记得 , 有的你记不得 。 疯狂的时候 , 灵魂则驱动肢体 , 在灵魂之我麻痹的情况下肆意妄为地展开“梦游” 。 总之 , 只要灵魂之我能够主宰灵魂 , 灵魂便能够正常呼唤驾驭肢体 , 人作为生命体则能够算处于正常状态 , 即便身有残疾也属正常之列 , 但精神疾病患者则另当别论 。流动的灯塔——举一个例子:一对相爱的人分手 。 女人对男人说:我不爱你了!那么 , 这个“我” , 在平常意义上 , 其实大部分在指灵魂 。 事实上 , 不爱的主语 , 并非完全身体和灵魂 , 而是应该包括灵魂之我——身体与灵魂的最高统帅部 。 男人也许要问:你为什么不爱我?女人回答说:我就是不爱你 , 我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 。 女人灵魂变了 , 之我依附或适应、感应对象随之也发生变化 。 最后 , 男人说:你变了!你不是从前的你了 。 事实上 , 在指女人之我依附或适应、感应对象变了 , 而女人的身体并没有多大变化 。 我不爱你了!究其根源 , 是指女人的之我不爱男人的之我了 , 或说二者不适应、不感应了 。 肉体与灵魂 , 其实不可能去爱 , 只有“之我”可以 , 之我具有主体性 , 灵与肉很难充当主语 。不舍昼夜——人到晚年、中年的时候都喜欢念旧 , 也容易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 往往这个时候 , 人能够以旁观者看待过去的我 。 由此 , 人们也许要问:我还是过去的我吗?那个我与现在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 , 之我在竭力维持自身平衡安逸同时则不停地变化着 , 今天的我与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都不会一样!而人之所以认为一样 , 在于人的记忆使然 。 记忆是之我的保护液 , 如果没有了记忆 , 之我将时刻都处在失重状态 。 其实 , 人们也知道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 , 但人们对我依然喜欢从一而终 , 在人的思维概念里依然认为那个我就是现在的我——人们怕失去‘我’的心理与思维惯性使然 。 人之所以对我从一而终 , 主要源于生存本能、社会教化、人为逻辑以及肉体的唯一 , 肉体是之我的寄生场所 , 脱离肉体的之我将烟消云散 。短路的之我——人生是经历累积而成的 , 而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 , 如果一个人记忆出了问题 , 之我就会发生自身内部短路——例如 , 老年痴呆症者或失忆者 , 在精神世界里往往把之我弄丢了——之我不能正常启动或濒临熄火 。 当然 , 人如果遭受重大刺激或惊吓或意外击打 , 这样的情况也可能随时发生 。 另外 , 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 , 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 , 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 , 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 , 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 , 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 , 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 。之我的短路——众所周知 , 自杀已经成为当今严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 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 , 但自杀时刻其操作机理是怎样的呢?对此 , 心理学家们论述争论颇多 , 在笔下看来就是之我短路 。 撇开自杀原因及目的 , 人实施自杀之前的时刻之我应该是很清醒的 。 人自杀前 , 不论是蓄谋已久还是即兴所为 , 自杀者必定选择了自杀手段和途径 , 在自杀瞬间 , 之我毅然绝然地切断了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 不让之我对思维发挥作用或干预 , 任由肢体按照先前思维所编制的“自杀程序”去运作 , 如果没有意外 , 自杀者便成功了 。死亡哲学——人实则无所谓怕不怕死的问题 , 而是如何看待死、对待死尤其是怎样死的问题 。 不怕死 , 其实是认同怎样死 , 思维判断愿意接受死 。 那么 , 人死了 , 之我藏身何处?如前所述 , 围绕思维或灵魂或大脑 , 并处在其顶端的生物能量场便是之我 。 人死了 , 之我便失却了“场”的物质基础 , 也丢掉了思维的参谋支撑 , 之我在物质附着及信息通路上、所谓软件支持上均失却了阵地 , 之我即刻从相溶于人体、包含于人体的境况走向脱离 , 或翻舞升腾或消磨变转 , 最终 , 如袅袅的雀语溶化进大自然了 。 至于之我能否短暂漂离正常人体或病体 , 要待真实体验、科学佐证后才能作答 。之我之歌——生活中 , 两个多年后重逢的人有这样一幕对白——你看看我是谁——你是谁——我啊 , 怎么你认不出来了?即便相认 , 但事实仅是记忆中的彼此之我 , 或说是对以前岁月彼此“之我”的记忆 , 现实“之我”其实又是多么的陌生 。 奇怪的在于 , 尽管之我历经岁月 , 但“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 ,之我宁可自己毁灭 , 但永远不会向外投降 , 之我宁死不屈 。 尽管中国有老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在这里 , 身份地位等等再变化 , 但那个“我”在“士”的心里还是岿然不动的 , 尽管灵魂变了、我的外在也变了 。 人可以告别过去 , 而之我的唯我或唯一则是恒定的 。 从之我角度看 , 这个士依然是从前的那个‘我’;被刮目相待的“士” , 也依然会说我还是我啊!所谓刮目相待 , 仅是世俗眼镜敲击世俗尺子的回响 。 显见 , 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 , 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 。 之我 , 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 , “我”是唯一 。 如歌儿所唱: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 。另外 , 笔者在《灵异究竟怎回事》一文中 , 几处点评这样指出——1、特殊的地方 , 必定蕴藏特殊的能量场 , 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外来者 , 其之我遭遇冲击很平常 , 只是不同人感受冲击大小有所迥异罢了 。 2、由于宿舍的风水很阴暗 , 造成身处的物质能量场很特别 , 进而对之我的干扰便尤其显著 。 3、如果说是幻听 , 也许不能令人信服 , 就如同许多人在故宫游玩看见了古代宫女一样 , 这只能是一个物理现象 , 就像海市蜃楼一般 , 物理学家应该解答 。 如果说——过往的一切可以如倒放的电影一样倒放 , 也许你不信 , 但一切不可思议的并不是不能发生 。 4、此处所谓波 , 即可被理解为人的之我 , 至于怎样的解读 , 任凭各抒其见吧 。 5、此处的灵魂或所谓鬼 , 就是未知的能量场 , 它们作用于人的之我 , 进而演绎出很多传奇 , 也令人对其行踪和状态浮想翩翩 。【重要说明】:本文引用知乎《量子力学究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希望》大段资料 , 致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