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只要心是热的事业永远是朝阳——写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


文/郝文秀
清晨醒来 , 打开手机 , 屏上显示“11月8日” , 心头禁不住一热 。 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 却是新闻人的节日——中国采访人员节 。 2020年 , 在这个极其特殊的年份 , 我们迎来了第21个采访人员节 , 自然有不一样的感受 。
通辽|只要心是热的事业永远是朝阳——写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节 , 作为一个职业节日 , 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 , 就是一个职业劳动者的节日 , 只不过因为新闻这个特殊的职业因素 , 让这个节日蹭上一点些许的“热度” , 让我们这些永远在路上的新闻人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 对于社会芸芸众生来说 , 知道这个节日的可能真的不会很多 。 因为采访人员节是一个国家不放假 , 单位无福利 , 线上线下购物不打折的节日 , 最好的待遇就是等来一封“慰问信” , 更多的待遇则是同行以及朋友之间的“互嗨” 。 但是 , 采访人员节的的确确又是一个让人不能忘怀的节日 , 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 沧海桑田 , 正是因为有了新闻人的坚守 , 社会才增添了几丝该有的“温度” 。
通辽|只要心是热的事业永远是朝阳——写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
文章图片

在这个朋友圈“嗨”得热火朝天的节日里 , 一个快退休的“糟老头子”为什么选择渗透着“悲壮”气息的“坚守”二字来写我们的节日?其实不是我“坏透了” , 用“坚守”来写自己的节日 , 源于一位新闻老兵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 , 源于自己对职业经历的理解 。 不用将镜头拉回并不遥远的历史时空 , 就说说我们都经历过的记忆吧 。 “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地震、2020“战疫” , 哪一次战斗的一线没有采访人员的身影?是他们坚守在第一线 , 为我们发出一篇篇新闻 , 传递出一条条信息 , 让社会心安 , 让斗志激扬 , 让信心倍增 。 哪一次最后班师凯旋的队伍没有新闻人存在?每一次都是他们和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打扫完战场 , 才踏着胜利的节拍离开?今年 , 当看到好朋友内蒙古日报采访人员刘春从武汉战役一线回来 , 一下飞机就被迎接的伙伴儿们高高抛起的场面 , 禁不止热泪盈眶 , 这就是新闻人给“坚守者”最好的奖赏 。 在每一次重要的历史关头 , 在每个重要的时刻 , 我们新闻人都是坚守者中的一员 。
通辽|只要心是热的事业永远是朝阳——写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
文章图片

从事新闻职业的时间长了 , 对采访人员这个职业的理解自然和别人不一样 。 有人只看到采访人员在重大场合畅通无阻的风光 , 在报纸上激昂文字 , 挥斥方遒活力 , 在各级领导面前潇洒自如深情 , 却没想到背后绞尽脑汁 , 点灯熬油爬格子 , 加班加点赶稿子的辛苦 , 没有想到一旦文章不对口味 , 或者触及某些阶层和人士“逆鳞”后的所受到的委屈?没有想到表面轻松风光的新闻人 , 为了心中的理想也会牺牲健康甚至生命 , 我的一位兄弟就是因为在采访的途中发生车祸 , 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采访的路上” , 这成为我职业中永远抹不去的心痛 。 褪去职业的光环 , 我们新闻人也只普通人 , 也有自己的生活的快意情仇 , 工作的苦闷烦恼 , 人生的迷惘困惑 。 比如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 , 名采访人员被“网红”秒杀的时代 , 本领的恐慌 , 前途的迷惘 , 职业荣誉感的消失 , 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等等 。 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新闻人”不过是一份职业 , 沉湎于过去身上的光环 , 不如心无旁骛地去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 。 新闻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 , 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
通辽|只要心是热的事业永远是朝阳——写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
文章图片

新闻人应该有点底蕴 , 没有底蕴就难以致远 。 刚刚步入新闻这个行业 , 自己两眼摸黑 , 啥也不懂 。 没办法 , 就像老前辈学 。 我写第一篇稿子、画的第一张版样 , 是在老前辈刘一兴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 在以人为师的同时 , 我又以报刊为师 , 学习那上面文章的笔法、构思和思想 , 笔记写了十几本 , 才让自己有了点儿当采访人员的底气 。
新闻人应该有职业追求 , 没有追求就没有目标 。 从事新闻工作之后 , 也写出几篇在当地算是有社会影响力的“名篇” , 自然就赢得一点社会声誉 。 在一些场合 , 尤其是酒桌上 , “名记”“大手笔”等“廉价的光环”赢得不少 , 我从来没有因此陶醉过 。 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换一个场合 , 换一个人 , 还会得到这样的“赞誉” , 这赞誉不属于我的“专利” 。 我自己给自己授予的“专利”是 , 别人问我那一篇文章写得好 , 我的回答是下一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