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多学科交叉,宏微观融合,系统探索病证本质——病证比较的湿证生物学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会召开


广东省中医院|多学科交叉,宏微观融合,系统探索病证本质——病证比较的湿证生物学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会召开
本文插图

为促进实验室开放合作交流 , 营造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 , 推进中医湿证及病证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由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病证比较的湿证生物学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会”于2020年11月4日在广东省中医院举行 。
本次交流会聚焦中医湿证与病证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 , 通过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结合现代多学科交叉技术 , 宏微观融合的整体研究方法 , 多层面深入探索证候本质 , 为中医湿证的研究、中西医学融合和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会议邀请了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为会议做专题报告 。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华大研究院副院长方晓东、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潘胡丹、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芳等5位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并作专题学术报告 。 会议由广东省中医院科研处蔡桦杨处长主持 , 实验室成员及相关团队/科室人员参加了会议 。
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教授指出 , 中医湿证研究作为中医药领域具有特色优势的典型代表 , 经多年行业积累具备坚实的前期基础 , 随着中西融合、多学科技术综合集成、系统科学方法论等科学前沿技术的应用 , 将迎来创新性发展的机遇 。
集成引入、应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 研究中医湿证及其病证关系生物学基础等科学问题 , 揭示中医湿证病证结合的理论内涵和生物学本质 , 解决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的疗效瓶颈问题 , 有望实现中医湿证研究、中西医学融合的突破 。
澳门科技大学潘胡丹博士就应用多元组学技术探索风湿病病证结合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向我们介绍了病证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并介绍其团队运用多元组学技术探索类风关的生物标志物 , 及其发生的机制 , 建立模式生物 , 并取得重大的突破 。 最后提出运用整合分析方法来发现同一疾病不同证候的生物标志物和确定不同疾病同一证候的生物标志物 。
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教授介绍了网络药理学是中医病证结合研究的新方法 。 首先指出缺乏理解“整体”的科研方法限制了中医药防病治病特色的发挥 , 因此需要宏微观结合的整体研究方法来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 。 并介绍其团队发现寒热分子网络导致炎癌转化的途径和肿瘤“涌现”规律 。 首次提出“网络靶点”理论与方法 , 以病证生物分子网络为靶点 , 用于精准用药、药物发现和最优处方等研究方向 , 实现中药成分大规模、全基因靶点预测 。
华大研究院副院长方晓东教授介绍多组学技术在中医理论物质基础研究上的应用 。 多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最重要的技术方法 , 是沟通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 。 从分子到系统层面研究人体中存在的层次结构 , 现代组学技术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与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网络模型相结合 , 应用于研究证之间的差异 , 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 。 整合分析多组学数据 , 将组学信息与患者的临床资料相结合 , 可以为证候研究提供循证依据 。 并展示中医体质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 发现不同体质存在差异菌群标志物 。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教授就名词变迁所带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困惑这个话题 , 指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医学基本概念确定与规范表述 。 概念内涵不清晰 , 主要包括以下的原因:概念来源于口语、一字多义、词义演变、文化上重象不重形“大象无形”、未经过规范/标准化过程等 。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一、总结规律 , 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唯象理论 , 从现象总结概括;二、探究机理 , “知其然 , 更知其所以然”;三、融合创新 , 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融合 , 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 , 即人体科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