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源自一次使者被斩,也并非人人遵守

“两国交兵 , 不斩来使” , 究其来源 , 却偏偏是因为斩杀使者 。所以 , 所谓的“两国交兵 , 不斩来使” , 表面来看是出乎一种“礼” , 根本上是因为双方各自为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 让自己达到目的同时也获得体面 。
公元前596年 , 楚庄王当时需要与齐国进行外交活动 , 派遣申舟作为使臣出使齐国 , 楚庄王还特别交代申舟 , 去齐国时 , 千万不要路过宋国 。
楚庄王不说这话还好 , 说了这话以后 , 被宋国大夫华元得知后非常愤怒 , 认为楚庄王这是在羞辱宋国 , 为了出这口气 , 特意派人去伏击楚国使者 , 将申舟就这么给杀了 。
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源自一次使者被斩,也并非人人遵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楚庄王听说此事以后 , 愤怒至极 , 申舟既然是楚国使者 , 代表的便是楚国 , 他的荣辱与楚国息息相关 , 为此 , 楚庄王派兵将宋朝的国度包围整整九个月未退 。
“楚子闻之 , 投袂而起 。”——《左传·宣公十四年》
宋国被围 , 多次求助晋国援助 , 晋国因为新败 , 也不敢与楚国证明进行军事战争 , 不愿意出兵相助 , 但是却鼓励宋国不要投降 , 一定要坚守 。
晋国也派出一个使者出使宋国 , 传达希望宋国坚守的信息 , 这个人名为解扬 。
晋国不仅不出兵相救 , 反而派使者去哄宋国坚持 , 可见其用心之恶毒 , 解扬的任务就是使宋国继续坚持 , 不要投降 。
不过解扬在途经郑国的时候被捉住了 , 当他被送到楚庄王面前时 , 楚庄王希望他可以告知宋朝 , 晋国不会发兵救援 , 令他们早日投降 。
解扬开始不从 , 后来便答应了 , 只不过楚庄王没想到的是 , 这位解扬先生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 见到宋国人便大喊 , 你们不要投降 , 晋国兵马随后就到 。可见 , 这晋国人从上到下的性格都差不多 ,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
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源自一次使者被斩,也并非人人遵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解扬对此事的解释是 , 他守的是晋君的信 , 并非是楚君的信 , 楚庄王一听 , 觉得也很有道理 , 见到事情已经如此 , 也没有杀解扬 , 而是放他回晋国去了 。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 宋国最终见楚国没有退兵的意思 , 派遣华元作为使臣前往楚军大营 。
华元作为楚国围宋的“元凶” , 此时派他作为使者前往楚营 , 此举其实大有深意 , 既表达了宋国的面子 , 其实也表达了宋国对楚国的示弱 。
不过 , 华元却并非是坐以待毙之人 , 他虽然是以使臣身份进入楚营 , 却对自己的处境深知 , 于是他趁夜潜入楚营 , 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 。
华元因为宋国的势弱 , 知道在谈判桌上很难有所建树 , 便采取这样的方式 , 在子反的卧榻之上与其达成协议 , 楚军后退30里与宋国停战 , 而自己则听凭处置 。
楚庄王最终同意停战 , 也后退了30里 , 给了华元极大的尊重 , 作为代价 , 华元入楚国为质 , 成为宋楚和平的一个保障 。
“两国交兵 , 不斩来使”这样的规则 , 也来源此处 , 形成这样规则的背后 , 是春秋时期的“礼”作为基础 ,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 , 还是“各取所需” 。
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源自一次使者被斩,也并非人人遵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楚国与宋国交恶 , 源于华元伏杀楚国使者 , 而宋国拼死抵抗 , 拒不投降楚国 , 却又源于晋国的“哄骗” , 最终宋国与楚国停战 , 看似因华元结束 , 其实根本原因是宋国已经难以为继 , 而楚庄王也早有退兵之意 , 只是碍于申舟父亲 , 骑虎难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