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70年前 , 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并从此开始了一段烽火硝烟的征程 。 在这场伟大的立国之战中 , 无数先辈用热血和青春书铸就了伟大胜利 。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 , 底阁镇为全镇所有曾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兵们挂上绶带 , 佩戴大红花和纪念章 , 倾听他们当年顽强作战的光荣事迹 , 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 , 带去党和国家对他们的问候 , 并祝愿他们能够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百岁老人魏振铎便是其中一位 。
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文章图片

        魏振铎 , 男 , 1921年出生 , 1951年参军入伍 , 在第66集团军196师588团4营7连工程处做通讯兵 , 主要负责电话线路的布置、检查、维修保障工作 , 1954年11月30日复原 。
【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文章图片

       据魏振铎老人回忆 , 1951年他参军来到河北省沙河镇 , 距离北京420公里 。 次年他们便接到赴朝鲜战场作战命令 , 从天津经过东门 , 跨过山海关 , 乘火车抵达鸭绿江畔 , 紧靠安东市 , (现在的辽宁丹东市 , 解放前称为安东 , 有安定东方的意思 , 更有平定朝鲜的意思 , 建国后改为丹东) 。 提起参战的经历 , 魏振铎老人最先回忆起的就是当年在战争中牺牲的老营长 , 因保密工作需要 , 当时参加作战的同志相互之间都不知道真实姓名 , 联络时都用“暗号”接头 , 当时的“连”不能称“连” , 要叫“庄”;作为战士的名字 , 几乎不为人所记 , 只能称呼“张村”、“李村” , 甚至运送炮弹、枪支等战备物资都用送“罐头”、送“香烟”等暗语进行代替 。
      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文章图片

       在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环境下 , 随时都有战友   倒下 , 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位营长在前沿阵地视察敌情时 , 被敌人的一发炮弹击中 , 鲜血遍地 , 当场牺牲 。 这让魏振铎恨死了美国鬼子 , 也增加了他打鬼子的勇气和力量 。 尽管受战斗分工的限制 , 不能像其他战友那样冲锋在第一线 , 但是他用他的方式参与到战斗中 。 作为通讯兵 , 他始终将电话机、电话线视为他的生命 。 由于敌人的炮火攻击 , 通讯线路经常被炸断 , 魏振铎老人每次都不顾敌人的炮火 , 冒着牺牲的危险 , 将通讯线路布置、排查工作做到精准无误 , 确保前沿阵地与指挥中心的通讯畅通 , 使每一个战斗命令都能精准上传和下达 , 为战斗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
魏振铎老人记忆最深刻的是朝鲜大黑山战役 , 当时我军驻守大黑山 , 敌人占据双兴山 , 大黑山和双兴山相距直线距离约12至13里路 , 为了打败美国鬼子 , 魏振铎老人和战友们饿了就吃压缩饼干 , 渴了就喝江水 , 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 , 打退了敌人47次进攻 , 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
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文章图片

      魏振铎所在部队的在朝最后一仗是乔崖山一战 , 当时敌人是7个师 , 7个炮兵团的兵力 , 在将士们的努力奋战下将敌人全部歼灭 , 可在清理战场时 , 突然“轰”的一声巨响 , 一发炮弹打到了魏振铎所在的连队 , 魏振铎当时就守护在电话机旁 , 他习惯性的趴在了话机上 , 等他醒来时 , 已经躺在了朝鲜老乡的家里 , 从老乡口中得知 , 全连战友全部壮烈牺牲 , 只有他一人被埋在弹坑里 , 后来被朝鲜老乡挖出来而得以生还 。
底阁|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文章图片

        如今 , 已经百岁的魏振铎老人精神矍铄 , 在儿女的照顾下乐享着暮年时光 。 他表示 , 战争中血与火的洗礼 , 让他无比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 。 他说:“和那些为了国家安全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们相比 , 我们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 这纪念章更应该献给他们 。 今后 , 我们一定坚决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 , 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发挥自己的余热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