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我做记者:“无冕之王”的苦与乐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我做采访人员:“无冕之王”的苦与乐
11月8日是中国采访人员节 , 一眨眼就是第二十一个中国采访人员节了 。 时光匆匆 , 岁月静好 , 作为一个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的老采访人员 , 回味采访人员这一“无冕之王”桂冠 , 不免心潮起伏 , 感慨万千 。 采访人员的苦与乐 , 都是建立在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 建立在对这一平凡岗位的坚守 。 光荣与梦想 , 责任与担当 , 是对采访人员最好的职业注释 。 作为这个时代的采访人员 , 有理由为自己的职业骄傲 , 但每一个长期不懈坚持自己职业的采访人员 , 都会有一种舍得吃苦且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 。 采访人员是时代的瞭望者和弄潮者 , 也是时代的记录人和见证人 。 “无冕之王”的苦与乐 , 都是建立在“铁肩担道义 , 妙手著文章”这一职业操守之中 。
潇湘晨报|我做记者:“无冕之王”的苦与乐
本文插图

【潇湘晨报|我做记者:“无冕之王”的苦与乐】采访人员是“无冕之王” , 上至领导 , 下至普通群众 , 都可以零距离接触 , 但采访人员的工作不应该建立在“无冕之王”这个光环中 , 而应该建立在舍得吃苦 , 敢于吃苦的行动之中 。 有句俗话叫“吃得苦中苦 , 方为人上人” 。 采访人员当然不能有当人上人的思想 , 但吃得苦中苦 , 应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 我从事新闻采访人员已经30多年 , 往前延伸一点 , 从当兵开始写新闻已经坚持40年 。 40年的新闻工作 , 我始终坚持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倡导的脚板底下出新闻这一原则 , 多写、多看、多走、多问、多交朋友 。 锲而不舍 , 当一辈子采访人员 , 当一辈子甘于吃苦任劳任怨的采访人员 。 至今 , 我仍在乡下采访 , 耒阳的山山水水 , 风土人情 , 时代变迁 , 都是我不厌其烦矢志不渝的采写内容 。
潇湘晨报|我做记者:“无冕之王”的苦与乐
本文插图

随着时代发展 , 如今无论是交通条件还是交通工具 , 都今非昔比 , 为采访人员下乡采访提供了极大便利 。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 耒阳乡村和现在相比却是天壤之别 , 那时候的耒阳 , 正处于资源开采鼎盛初期 , 到处煤尘飞扬 , 到处堵车 , 到处坑坑洼洼 , 加上交通工具缺乏 , 可以说下一次乡 , 比现在要慢半日 。 记得我当初去原浔江乡采访 , 一般要从城区五里牌拦衡阳往耒阳拖煤的卡车 , 一身常常染得乌黑 , 跳下车后 , 不管清洗多久 , 都会留下煤炭痕迹 。 好在当时浔江到处是煤矿 , 比我身上脏的人更多 , 所以到乡政府也不待人见 。 那时候采访 , 吃的是食堂饭 , 住的是乡政府招待所 , 都要交费 , 没人给你白吃 , 更不会八大碗招待你 。 乡干部吃的也是钵子饭 , 一碗饭 , 一个菜 , 端起来就蹲到地上吃 , 食堂也有几条凳 , 但坐的人极少 。 去乡政府采访 , 我一般先和办公室秘书联系 , 秘书先让你买饭票吃饭 , 然后安排去见书记乡长 。 书记乡长大多下乡去了 , 往往难以一时碰面 , 只有住下来等 。 到了晚上的时候 , 书记乡长才会回来 , 于是就去采访了解情况 。 先自报家门 , 当说出自己是耒阳广播站采访人员时 , 书记脸色就有些不屑 , 说广播现在谁听得见 , 我还以为你是耒阳报社采访人员呢!基本就是下逐客令 , 不肯接受采访 。 当时耒阳报社采访人员很牛 , 下到乡后书记乡长都会接受采访 , 事后哪怕登一块豆腐块 , 也会被刊登对象欣喜 , 拿着报纸左瞧右看高兴半天 。 由于当时大多数乡镇广播停播了 , 加上广播只能闻声 , 所以广播站采访人员地位极低 , 坐冷板凳是经常 。 但既然下去了采访 , 总得采一些新闻回单位交差 。 于是我只能走捷径 , 从秘书材料中或其他一些乡干部的口中去发现了解一些新闻线索 , 然后再下到村组去现场采访 。 通过这种途径 , 在浔江我就写出了“神奇的浔江沙锅”、“耒阳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浔江”等较有影响的稿件 , 除在本单位播出 , 还被湖南电台、湖南日报和衡阳日报采用 ,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 例如浔江沙锅 , 大热天放粥三天而不馊 , 这是很传奇的 , 很多人看了报道后都去购买 。 后来浔江沙锅衰败了 , 很是可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