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乌合之众》群体的一般特征

原文链接【书摘】《乌合之众》群体的一般特征
【书摘】《乌合之众》群体的一般特征
【书摘】《乌合之众》群体的一般特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冯克利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 。---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 , 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 , 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 。——勒庞---第一卷 群体心理1 群体的一般特征提要: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的构成/大量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中个人固有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个性的消失/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活动的得势/智力的下降和感情的彻底变化/这种变化了的感情 , 既可以比形成群体的个人的感情更好 , 也可以比它更糟/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 。P11从平常的含义上说 , “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 , 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 , 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 “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 。 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 , 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 , 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 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 聚集成群的人 ,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 ,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 它无疑是暂时的 , 然而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 。 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 , 因为没有更好的说法 , 我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 , 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 , 一个心理群体 。 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 , 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 。P12不言自明 , 一些人偶然发现他们彼此站在一起 , 仅仅这个事实 , 并不能使他们获得一个组织化群体的特点 。 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 , 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 ,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 , 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 要想具备群体的特征 , 得有某些前提条件起作用 , 我们必须对它们的性质加以确定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 , 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 , 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 但这不一定总是需要一些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 。 有时 , 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 , 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 , 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 有时 , 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 , 而数千人偶然聚在一起却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 另一方面 , 虽然不可能看到整个民族聚在一起 , 但在某些影响的作用下 , 它也会变成一个群体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 , 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 。 除了这些普遍特征以外 , 它还会有另一些附带的特征 , 其具体表现因组成群体的人而各有不同 , 并且它的精神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 因此 , 对心理群体不难进行分类 。 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时就会看到 , 一个异质性群体(即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会表现出一些与同质性群体(即由大体相同的成分 , 如宗派、等级或阶层组成的群体)相同的特征 , 除了这些共同特征外 , 它们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 从而使这两类群体有所区别 。P13不过在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之前 , 我们必须先考察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 。 我们将像自然科学家一样从事这项工作 , 他们总是先来描述一个族系全体成员的共同特点 , 然后再着手研究那些使该族系所包含的种类有所区别的具体特点 。对群体心理不易作出精确的描述 , 因为它的组织不仅有种族和构成方式上的不同 , 而且还因为支配群体的刺激因素的性质和强度而有所不同 。 不过 ,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 。 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 , 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 。 只有环境的单一性 , 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 。 我曾在其他著作中指出 , 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 , 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 。 这解释了法国国民公会中最野蛮的成员为何原来都是些谦和的公民 。 在正常环境下 , 他们会是一些平和的公证人或善良的官员 。 风暴过后 , 他们又恢复了平常的性格 , 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 。 拿破仑在他们中间为自己找到了最恭顺的臣民 。这里不可能对群体强弱不同的组织程度做全面的研究 , 因此我们只专注于那些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 。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群体可以变成什么样子 , 而不是它们一成不变的样子 。 只有在这个发达的组织化阶段 , 种族不变的主要特征才会被赋予某些新特点 。 这时 , 集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中所显示出来的变化 , 就会表现出一个明确的方向 。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 我前面所说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才开始发生作用 。P14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 , 有一些可能与孤立的个人没有什么不同 , 而有一些则完全为群体所特有 , 因此只能在群体中看到 。 我们所研究的首先就是这些特征 , 以便揭示它们的重要性 。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 , 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 , 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 , 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 , 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 。 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 , 有些闪念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 , 或不可能变成行动 。 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 , 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 , 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 , 会表现出一些特点 , 它们与单个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大不相同 。与人们在机智的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笔下发现的观点相反 , 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 , 并不存在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它们的平均值 。 实际表现出来的 , 是由于出现了新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组合 , 就像某些化学元素——如碱和酸——反应后形成一种新物质一样 , 它所具有的特性十分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物质 。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 , 要想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 , 然而找出这种不同的原因却不那么容易 。P15要想多少了解一些原因 , 首先必须记住现代心理学所确认的真理 , 即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 , 而且在智力活动中 , 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 。 与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因素相比 , 有意识因素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 最细心的分析家和最敏锐的观察家 , 充其量也只能找出一点支配他的行为的无意识动机 。 我们有意识的行为 , 是主要受遗传影响而造成的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 。 这个深层结构中包含着世代相传的无数共同特征 , 它们构成了一个种族先天的禀性 。 在我们的行为之可予说明的原因背后 , 毫无疑问隐藏着我们没有说明的原因 , 但是在这些原因背后 , 还有另外许多我们自己一无所知的神秘原因 。 我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 , 都是我们无法观察的一些隐蔽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禀性 , 尤其在这个方面 , 属于该种族的个人之间是十分相似的 , 使他们彼此之间有所不同的主要是他们性格中那些有意识的方面—教育的结果 , 但更多的是因为独特的遗传条件 。 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 , 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 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种事情上一宗教、政治、道德、爱憎等等 , 最杰出的人士很少能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 。 从智力上说 , 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 , 但是从性格的角度看 , 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 。这些普遍的性格特征 , 受着我们的无意识因素的支配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在同等程度上具备这些特征 。 我认为 , 正是这些特征 , 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 。 在集体心理中 , 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 , 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 , 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P16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 , 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 。 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 , 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议会做出的 , 但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并不会比一群蠢人所采纳的决定更高明 。 实际上 , 他们通常只能用每个普通个人与生俱有的平庸才智 , 处理手头的工作 。 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 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 , 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 , 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 , 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如果群体中的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寻常品质集中在了一起 , 那么这只会带来明显的平庸 , 而不会如我们实际说过的那样 , 创造出一些新的特点 。 这些新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有些不同的原因 , 对这些为群体所独有、孤立的个人并不具备的特点起着决定的作用 。 首先 , 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 , 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 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 , 而在独自一人时 , 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 。 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 , 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 这样一来 , 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第二个原因是传染的现象 , 也对群体的特点起着决定的作用 , 同时还决定着它所接受的倾向 。 传染虽然是一种很容易确定其是否存在的现象 , 却不易解释清楚 。 必须把它看做一种催眠方法 , 下面我们就对此做一简单的研究 。 在群体中 , 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 , 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 。 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 , 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 , 他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P17决定着群体特点的第三个原因 ,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 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 。 我这里指的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 , 它也正是上面所说的相互传染所造成的结果 。要想理解这种现象 , 就必须记住最近的一些心理学发现 。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 , 通过不同的过程 , 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 , 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 , 会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 。 最为细致的观察似乎已经证实 , 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 , 不久就会发现——或是因为在群体发挥催眠影响的作用下 , 或是由于一些我们无从知道的原因——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状态 , 它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 。 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 , 他变成了自己脊椎神经中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 。 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 , 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 。 一切感情和思想都受着催眠师的左右 。大体上说 , 心理群体中的个人也处在这种状态之中 。 他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 他就像受到催眠的人一样 , 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坏 , 同时另一些能力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强化 。 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 , 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 群体中的这种冲动 , 比被催眠者的冲动更难以抗拒 , 这是因为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 , 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 。 在群体中 , 具备强大的个性、足以抵制那种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 , 因此根本无法逆流而动 。 他们充其量只能因不同的暗示而改弦易辙 。 例如 , 正因为如此 , 有时只消一句悦耳的言辞或一个被及时唤醒的形象 , 便可以阻止群体最血腥的暴行 。P18现在我们知道了 , 有意识人格的消失 , 无意识人格的得势 , 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 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 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 他不再是他自己 , 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进一步说 , 单单是他变成一个有机群体的成员这个事实 , 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 。 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 , 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 。 他表现得身不由己 , 残暴而狂热 , 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 和原始人更为相似的是 , 他甘心让自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所打动 , 而组成群体的人在孤立存在时 , 这些言辞和形象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 他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同他最显而易见的利益和最熟悉的习惯截然相反的举动 。 一个群体中的个人 , 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 , 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 人们看到陪审团做出了陪审员作为个人不会赞成的判决 , 议会实施着每个议员个人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 。 法国大革命时期 , 国民公会的委员们 , 如果分开来看 , 都是举止温和的开明公民 。 但是当他们结成一个群体时 , 却毫不犹豫地听命于最野蛮的提议 , 把完全清白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 , 并且一反自己的利益 , 放弃他们不可侵犯的权利 , 在自己人中间也滥杀无辜 。P19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 , 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 , 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 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 , 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 , 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 , 把老实人变成罪犯 , 把懦夫变成豪杰 。 在1789年8月4日那个值得纪念的晚上 , 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湃 , 毅然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 , 他们如果是单独考虑这件事 , 没有一个人会表示同意 。从以上讨论得出的结论是 ,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 , 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 , 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 , 这全看环境如何 。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 这就是只从犯罪角度研究群体的作家完全没有理解的要点 。 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 , 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 。 正是群体 , 而不是孤立的个人 , 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 , 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会导致——就像十字军时代那样 , 在几乎全无粮草和装备的情况下——向异教徒讨还基督的墓地 , 或者像1793年那样捍卫自己的祖国 。 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 , 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 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 , 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注:黑体为后加)【作者简介】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 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 。 他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 , 以本书最著名 , 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 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勒庞认为 , 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 。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 , 他指出 ,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 , 他的个性便湮没了 , 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目录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中译者序)-冯克利/1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罗伯特·墨顿/1作者前言/1导言:群体的时代/1第一卷 群体心理/91群体的一般特征/11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203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像力/424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52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591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612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813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954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117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1311群体的分类/1312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1363刑事案件的陪审团/1414选民群体/1485议会/158译名对照表/178---中译者序: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冯克利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 , 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们似乎热爱自由 , 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6.结语:群体的时代与民主P22从以上讨论中不难看出 , 包括勒庞著作中那些没有多少恶意种族主义言论在内 , 他的惊人的预见力是我们难以否认的① 。 20世纪是个群众参政意识普遍觉悟因而也是个民主口号盛行的世纪 , 然而它同时又是一个“最血腥的世纪② 。 与此相比 , 勒庞所援用的那些19世纪群众运动的事例 , 只能算是小儿科了 。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 , 在这种民主观念的普及过程中 , 既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来想要驯服强权的真诚愿望 , 也隐含着为此而奋斗的人民落入强权圈套的巨大危险 。 托克维尔当年说 , “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 , 是不可能使一个民族获得自由的”③ 。 勒庞对现代化过程中群众崛起的惊恐 , 其实是这种怀疑态度的继续 。---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 勒庞根据“种族文化特性”和保守主义立场对社会发展得出的预见 , 并不限于他的“群体时代” , 甚至在他就当时中国时局发表的少数评论中 , 这种预见力也可见一斑 。 在写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革命心理学》一书中 , 他说:“中国不久就会发现 , 一个失去了漫长历史给它披上的盔甲的社会 , 等待着它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 在几年血腥的无政府状态之后 , 它必然会建立一个政权 。 它的专制程度将会比它所推翻的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 。 ”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使他的预见成为现实 。 见 Le Bon ,The Psychology of Retolu- tions ,London ,Allen & Unwin , 1913 , book 1 , chapter 3 , sect. 3. 。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99年10月17日为“联合国日”发表的讲话 。 ③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2年 , 第201页 。P23就像当时包括尼采在内的许多思想家一样 , 勒庞对于世纪之交的西方文明 , 也抱着一种绝望的末世心态 。 他似乎在群体的崛起中嗅到了某种历史轮回的征兆 。 按他的历史观 , 一切文明都逃不脱由盛而衰的循环过程 , 而当一种文明开始败落时 , 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 , 一直就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 , 只有在这时 , 群体的主要使命才清晰可辨 , 这时“人多势众的原则似乎成了惟一的历史法则” 。 对于这些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言论 , 我们可以不屑一顾 , 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 , 勒庞在潜意识里是想结束西方这种因权威危机而面对的混乱局面的 。 他所希望的解决方案 , 毫无疑问是18世纪的英国人建立的模式 , 因此他对“拉丁民族”缺乏盎格鲁萨克逊人那种个人独立感情一再表示担心 。 他认为 , 由于缺少这种“种族品质” , 他们在考虑自由问题时所关心的 , 只是自己宗派的集体独立性 , “在各拉丁民族中间 , 自宗教法庭时代以来 , 各个时期的雅各宾党人 , 对自由从未能够有另一种理解 。 ”这种群体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倾向 , 使得法国人总是把民主理解为个人意志和自主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社会的意志和自主权 , 因此在法国 , “不管是激进派、社会主义者还是保皇派 , 一切党派一概求助于国家” 。 他能够在群众给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所造成的深刻变革中 , 警觉地嗅出“大众民主”与“独裁主义”之间有着直通车关系的危险 , 这种思想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24勒庞思想的来源 ,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种族主义和对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留恋外 , 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愈演愈烈的反理性主义思潮 , 对他的思想影响也是清晰可辨的 。 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使他转向浪漫主义 , 反而强化了他的传统主义立场 。 正如上文所说 , 他对人是理性动物这个启蒙哲学的基本假定 , 有着深刻的不信任 。 他用和后来的哈耶克几乎完全一样的语气 , 认为“对历史事实最细致的观察 , 无一例外地向我证实 , 社会组织就像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 , 我们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 。 因此他反对一个民族热衷于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 他认为 , 这种变革的计划从理论上说无论多么出色 , 都不会使民族气质即刻出现变化(因为“只有时间具备这样的力量”) 。 采用激进的方式 , 借助于抽象的原则贯彻一种社会改造的蓝图 , 只会“使一个高度精致的文明倒退到社会进化更早期的阶段” 。P25所有这些 , 构成了勒庞对群众、领袖和观念的鼓噪以及对民主和社会主义理念持极端污蔑态度的基础 。 虽然从这种“群体时代”的现象中 , 他错误地得出了和施宾格勒一样的结论 , 以为自己正在目睹西方文明就要没落的征兆 , 但是大概没有人会否认 , 他的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是超越了这一错误的 。 因此 , 假如我们只去批评他那种有点神秘主义的种族论倾向和经常是不合“学术规范”的臆断(这当然必要) , 这无异于放弃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说 , 虽然本书中偏见很多 , 但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研究所触及的问题 , 不管在他之前还是此后 , 是一切思考民主问题的人所难以回避的 。 群众作为一种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 早在古希腊时代 , 亚里士多德就指出过它有着走向独裁的危险 。 此后的伯克、孟德斯鸠、约·穆勒和托克维尔等人这方面的言论 , 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 我们更应深思一下 , 自从古希腊之后 , 以民众直接参政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2000多年 , 这一现象很可能有着深刻的人性方面的原因 , 假如我们只用一句“反动的黑暗时代”之类的话搪塞过去 , 未免显得幼稚可笑 。 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 , 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 , 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 , 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 , 不然的话 , 我们也许就无法解释 , 在民主和独裁的关系这个问题上 , 为何我们不管是在最右翼的哈耶克那儿 , 还是在力求不偏不倚的熊彼特或有左翼倾向的阿伦特和弗洛姆那儿 , 都可以看到勒庞思想的影子 。---①勒庞在《革命心理学》一书中 , 对这个问题有更详尽的讨论 , 并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民主的著名定义:“它是这样一种国家 , 其中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事务 , 都取决于作为独裁者而组成并受几个能言善辩的演说家统治的多数 。 ”见 Le Bon ,The Psychology of Reolutions ,book1 , part 1 , chapter 3 , sect. 2 。P26政治言辞一贯冷峻的马克斯·韦伯论述权力类型的学说广为人知 , 其中有一种类型便是“直接诉诸民意的民主制”(plebiscitary democracy) , 关于这种类型他说 , “领袖民主制最重要的类型——魅力人物统治的正当性 , 便是蕴含在因为被统治者的意志而产生的、并且仅仅由于这种意志而得以存在的正当性的形式之中” , 而在现实中提供着这种类型的 , 正是那些“古代的和现代的革命独裁者”① 。 当韦伯说这些话时 , 他显然理所当然地认为“革命独裁者”也能建立“民主” , 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说法有什么自相矛盾之处 。 在这一点上他还没有勒庞来得明白 , 在表述同样的思想时 , 勒庞使用了几乎和韦伯一样的语言 , 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民主”毁灭个人自由的本质:“大众民主( popular democracy)的目的根本谈不上支配统治者 。 它完全为平等的精神所左右……对自由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尊重 。 独裁制度是大众民主惟一能够理解的统治 。 ”②不言自明的是 , 这种不尊重自由的民主 , 当然也会使人们本来要用它驯服权力的愿望完全落空 。---①韦伯:《经济与社会》 , 上卷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年 , 第299页 。②The Psychology of Reolutions ,book I ,part 3 ,chapter 1 ,sect. 3 。。。。(注:冯克利这篇序文长达共26页 , 本文只摘录最后4页 。 )[ 本文摘录:杨原平 ]注:此书有很多中文译本 , 许多读书类APP上有电子版 。===以上仅供参考 , 谢谢!===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 我告诉你们 , 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 , 却是不能 。(路加福音 13:24 和合本)“Make every effort to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door, because many, I tell you, will try to enter and will not be able to.(Luke 13:24 NIV)IN CHRIS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