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沈从文: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背后的热情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沈从文: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 却忽略了背后的热情
当当|沈从文: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背后的热情
本文插图

风景不殊 , 时间流动 。 沈先生常在水边 , 逝者如斯 , 他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是“历史” 。 他想的是这块土地 , 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
沈从文的寂寞
——浅谈他的散文
文 | 汪曾祺
四十年前 , 我和沈先生到一个图书馆去 , 站在一架一架的图书面前 , 沈先生说:“看到有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书 , 我真是什么也不想写了!”古往今来 , 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书 , 书的命运 , 盈虚消长 , 起落兴衰 , 有多少道理可说呢 。
文如其人 。 沈先生用手中一支笔写了一生 , 也用这支笔写了他自己 。 他本人就像一个作品 , 一篇他自己所写的作品那样的作品 。
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 , 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 , 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
这真是一个少见的热爱家乡 , 热爱土地的人 。 他经常来往的是家乡人 , 说的是家乡话 , 谈的是家乡的人和事 。 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枫树坳 , 秋天 , 满城飘舞着枫叶 。 八一年他回凤凰一次 , 带着他的夫人和友人看了他的小说里所写过的景物 , 都看到了 , 水车和石碾子也终于看到了 , 没有看到的只是那个大型榨油坊 。 七十九岁的老人 , 说起这些 , 还像一个孩子 。 他记得的那样多 , 知道的那样多 , 想过的那样多 , 写了的那样多 , 这真是少有的事 。 他自己说他最满意的小说是写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边上的人和事的 。 选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写湘西的 。 这在中国的作家里不多 , 在外国的作家里也不多 。 这些作品都是有所为而作的 。
当当|沈从文: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背后的热情
本文插图

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 。 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 。 正如他自己所说:
一首诗或者仅仅二十八个字 , 一幅画大小不过一方尺 , 留给后人的印象 , 却永远是清新壮丽 , 增加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 (《张八寨二十分钟》)
风景不殊 , 时间流动 。 沈先生常在水边 , 逝者如斯 , 他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是“历史” 。 他想的是这块土地 , 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
读沈先生的作品常令人想起鲁迅的作品 , 想起《故乡》、《社戏》(沈先生最初拿笔 , 就是受了鲁迅以农村回忆的题材的小说的影响 , 思想上也必然受其影响) 。 他们所写的都是一个贫穷而衰弱的农村 。 地方是很美的 , 人民勤劳而朴素 , 他们的心灵也是那样高尚美好 , 然而却在一种无望的情况中辛苦麻木地生活着 。
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 个人得失事小 , 国家前途事大 。 他曾经明确提出:“民族兴衰 , 事在人为 。 ”就在那样黑暗腐朽(用他的说法是“腐烂”)的时候 , 他也没有丧失信心 。 他总是想激发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在事业上有以自现 , 在学术上有以自立 。 ”他最反对愤世嫉俗 , 玩世不恭 。 在昆明 , 他就跟我说过:“千万不要冷嘲 。 ”一九四六年 , 我到上海 , 失业 , 曾想过要自杀 , 他写了一封长信把我大骂了一通 , 说我没出息 , 信中又提到“千万不要冷嘲 。 ”他在《<长河>题记》中说:
“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 , 可是却不用悲观 。 社会还正在变化中 , 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 , 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 , 卷扫摧残 , 弄得无踪无迹 。 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 , 和工作的虔敬态度 , 是应当永远存在 , 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他把希望寄托在几个明慧温柔 , 天真纯粹的小儿女身上 。 寄托在翠翠身上 , 寄托在《长河》里的三姊妹身上 , 也寄托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身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