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胜波|架起通往精确制导领域顶峰的云梯

翻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专家董胜波的档案 , 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荣誉纪录:从“航天奖”到“全国国防工业系统劳动模范” , 再到“科学中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部级科技进步奖到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 , 再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如果将它们排列起来 , 就像一部通往精确制导领域顶峰的云梯 , 每一级台阶都是一个里程碑、一个加油站 , 记录着董胜波为航天事业奋斗的光荣与梦想 , 也承载着他前行路上的执著和坚韧 。
“我还是想干航天 , 不想半途而废”
董胜波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 , 毕业后 , 他站在了人生方向的十字路口 。 此时 , 恰巧国际上发生了一件事 , 虽然后来证明这是里根政府拖垮前苏联的政治策略 , 但却使董胜波做出了人生第一个最重要的选择 。 当时 , 美国政府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 ,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都想借助航天称霸世界 , 而精确制导技术是航天核心技术之一 , 是世界前沿技术 。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 , 为了心中的强国梦 , 董胜波决心要奉献航天 , 在精确制导领域干出一番作为 。 他考入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生院 , 并在毕业后进入25所工作 。
自参加工作以来 , 董胜波一直从事进而负责某工程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 该分系统是某工程三大关键技术之一 , 技术复杂、难度极大 。 经过十多年的研制攻关 , 在几个关键技术上 , 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 很多人对项目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 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认为该技术很不成熟 , 坚决反对转入工程实施阶段 。 这期间航天系统大量人员出国、下海 , 许多同事、同学另谋高就 , 曾有朋友劝董胜波 , 想出成果在哪里都可以 , 不一定非要吊在航天这棵“大树”上 ,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 , 董胜波说 , “我还是想干航天 , 不想半途而废 , 我放不下付出多年心血的项目 , 更不想让团队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 ”尽管还未取得成功 , 但每次试验都能看到系统在逐步完善 , 技术难点在被逐个攻破 , 他深信 , 坚持下去 , 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 他放弃了出国机会 , 谢绝了同学合作下海的邀请 ,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 。
天道酬勤 。 二十余年执著追求和辛勤付出 , 终于得到了回报 。 董胜波负责研制分系统技术成功运用在我国自主研制的某工程上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一定要把产品的‘身子骨’搞‘硬朗’”
戈壁滩上 , 春寒料峭 , 25所所有参试队员的心都揪紧了 。 十多年辛勤研制的产品首次参加全系统飞行试验 , 这是检验他们劳动成果的时候!可是在多次测试过程中 , 由于受到了其它设备的电磁干扰 , 25所承担的关键分系统出现了假截获 , 试验队几百双眼睛盯着他们:你们的产品真“娇气” , 经不起实战的检验!整个试验不得不因此而暂时撤场 。 作为技术负责人 , 董胜波在现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 但他没有辩解 , 也没有气馁 , 只是对同伴们说:“问题发生了 , 我们就是要拨开迷雾 , 找到干扰源 , 把产品的‘身子骨’搞 ‘硬朗’!”
作为攻关技术组组长 , 董胜波不分昼夜 , 几乎“连轴转”地跟大家一起在试验现场奋斗 。 经过3个半月、上千次的加电试验 , 终于确定了干扰产生的机理、产生的部位和传输的路径 。 随后不久 , 戈壁滩上就传来了胜利的喜讯:全系统闭合试验圆满成功!
如果说技术层面的攻坚困难重重 , 战胜“心魔”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 某分系统技术在进入系统应用之前 , 曾经历过十多次大型试验 , 前八次试验虽然也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 但都能看到已经攻破的技术难点 , 但第九次试验完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 。 董胜波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 但看到整个团队甚至整个25所都在看着自己 , 他知道身上背负的责任之大 。 决不能后退!不服输、不放弃的执着信念 , 使他顶住压力 , 带领团队对照上次试验后改进的内容 , 认真检查技术状态的变化 , 对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 。 经过两个多月 , 终于找到了改进算法中对一个使用条件的疏漏 , 突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 第十次和第十一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 该项目正式进入了系统应用阶段 。
从风华正茂到华发渐生 , 他跨越了十八道技术难关 , 经历了十一次成败考验 。 终于等来了成功的那一天 , 瀚海戈壁利剑冲天化龙啸的时刻 , 一向沉稳的董胜波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流满面!
“要把核心关键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005年 , 董胜波率领中方代表团赴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 访问期间 , 外方饶有兴趣地介绍了他们正在研究的新型产品 , 号称体积和重量都是世界上最小 , 董胜波心头一亮 , 但当他提出参观并流露出有意合作开发研制的时候 , 外方却百般推托 。 这对董胜波触动很大 , 他决心要研制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新产品 。 那段日子 , 董胜波一有时间就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和信息 , 即便是一条简单的研制快讯也不放过 。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 正巧当时所里有个博士生做了数字接收机方面的课题研究 , 董胜波作为专家参加了论文评审 。 他立即把这件事与国外考察时看到的产品联系起来 , 很快 , 一个关于新型创新项目的完整策划在董胜波的脑海里形成了 。 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创新团队迅速组建起来 , 并开始了紧张的研制工作 。
这一次的研制任务只用了短短三年 , 产品体积比原来缩小了七倍 , 重量是原来的四分之一 , 而技术则更为先进 , 性能更加优越 , 极大地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 。
近年来 ,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 , 不论是挑战还是机遇 , 任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特级专家的董胜波 , 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志气不丢 ,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 要把核心关键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他告诉身边的年轻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 , 董胜波越来越意识到后继人才的重要性 。 他大胆启用新人 , 注重人才培养 , 毫无保留的身传心授 。 他带出的团队中 , 有多位成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专家 。 2007年 , 由他提出并组建的微系统研发团队开始钻研芯片技术 , 8年后 , 首款芯片诞生 , 在实现高端芯片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 成为行业内的创新标杆 , 获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 团队青年骨干小刘 , 也成为2019年度“北京青年榜样” 。
“作为政协委员 , 我要促使航天技术更加服务于人民”
2008年 , 董胜波又有了一个新身份 , 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 , 这一任 , 就是三届 。 两个身份 , 同一使命 , 那就是发展航天技术 , 服务国计民生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
十余年来 , 他先后赴四川、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安徽等地实地考察 , 获取第一手资料 , 聚焦一线需求 , 向政协提交了多份调研报告 。 他反复思考 , 形成了关于提高气象预报水平以预防特大气象灾害、遥感探测应用于雾霾治理等共20多项紧贴民生又具有可行性的高质量提案 。 部分提案被评为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 , 关于培育高端芯片产业的提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 其中多项建议被采纳 。
2018年7月 , 航天系统首个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董胜波”工作室成立了 。 董胜波很激动 , “曾经的‘单打独斗’变成了‘联合作战’ , 我对提出高质量提案更有信心了 。 ”
注意到2019年9月20日 , 这一天董胜波终身难忘 。 他参加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大会 ,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 大会归来的他充满感慨:“作为当代航天人 , 在政协团结民主的旗帜下 , 就科技进步、航天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 这既是一份荣誉 , 更是一份责任 。 自己做的 , 还远远不够 。 ”
【董胜波|架起通往精确制导领域顶峰的云梯】今年 , 新冠疫情的突然袭来 , 董胜波比往常更繁忙 。 他通过政协履职平台提交了两份战“疫”建议 , 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5G新基建等方向上加速攻关 。 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事业奋斗的担当精神 , 写在董胜波的脸上 , 也诠释在实际行动中 。【董胜波|架起通往精确制导领域顶峰的云梯】【编辑:王诗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