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借“文化硬实力”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别样脱贫路

中新社昆明11月5日电(古文兆)“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拉起手来围起圈,心儿贴着心……”无论太阳东升,还是夕阳西下,位于中缅边境云南省澜沧县的老达保村,总会响起动听的歌曲《快乐拉祜》 。村民们边唱边跳,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
这是近年频频见于报端的一个拉祜村寨 。吸引采访人员、学者、官员和众多观众的是这里的“文化扶贫”实践与“原生态”的民族风演出 。
【文化|借“文化硬实力”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别样脱贫路】演出组织者“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脱贫发展委员会宣传委员张扎啊最近有些愁眉不展,“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来寨子里旅游的人少了很多!”
起始于2013年的这家本地拉祜族人组合的演艺有限公司年收入在100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 。“我们按季度分红 。90%以上的村民都有参与表演,都可以分到钱 。”
数据显示,目前,老达保村已演出原生态民族歌舞730余场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受邀外出表演200余场次 。2019年末,老达保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达11240元 。
这种独有的文化演出为这个原本贫困的村庄注入脱贫动力 。不久前,这个村寨的脱贫故事还入选联合国“中国脱贫成就展” 。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中,有371个地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超过50%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中国云南省,全省129个县市区,其中一度有88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
中新社采访人员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釆访时发现,众多县市乡镇紧紧围绕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走出“文化+旅游”“非遗+产业”的别样脱贫路 。
如今,云南大地上的白族扎染、傣族剪纸、阿昌族户撒刀等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产品,已随着电商营销和便利的物流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全省民族文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生产销售企业已发展到7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 。
而此间“几乎每周、每月都会轮番上阵的传统火把节、泼水节、摸你黑节、目瑙纵歌节等民族节庆,亦成为云南最具号召力的广告!”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人员李玥琦颇为自豪 。
文化学者、云南大学教师伍奇认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种“造血式扶贫”方式相比“输血式扶贫”,更能获得当地民众的心理认同,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
“中国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留存和传承这一世界性难题 。而且,民族文化已成为这些民族赖以脱贫致富的持续驱动力 。这是中国给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的宝贵经验 。”伍奇称 。(完)
【编辑:刘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