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局势|一支防险救生部队的求胜法则( 二 )
2010年 , 李刚圆满完成480米模拟氦氧饱和潜水实验 , 成为中国海军潜水第一人 。
实验中 , 李刚成功刷新了模拟氦氧饱和潜水载人实验的亚洲纪录 。实验数据被用于完善潜水员减压治疗方案 , 为执行大深度潜水提供技术保障 。
经过重重选拔 , 李刚和另外3名潜水员突出重围 , 开启了长达19天的冲击亚洲纪录之旅 。
“生活起居在5平方米舱内 , 每一寸皮肤都承载着几十个单位压力 , 难以进食入睡 , 承载着难以想象的生死煎熬……经过不断适应调整 , 最终模拟纪录定格在480米处 。”
正如那次载入支队历史的氦氧饱和潜水实验活动代号“潜龙”一样 , 作为支队潜水指挥队伍中的“70后” , 李刚如今依然身体力行 , 奋战在防救一线 , 保持着10年前参加实验时的巅峰状态 , 保持着“下头水”的习惯 。
“培养一名优秀的潜水员不容易 , 不能因为训练方法不科学 , 造成人才流失 。”李刚说 , 精确找准每组训练数据 ,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 形成最优训练方案 , 这样才能使潜水员的训练有成效 。
多年来 , 李刚始终保持一个习惯:记录每一次潜水数据 , 观察每一名潜水员作业状态 , 找出不同水深、不同环境下最优作业流程、减压时间 , 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作业规程 。
如今 , 该支队建立完善了潜水员训练数据库 , 配发了心理测评系统 , 开展了潜水员分层分级训练……一份份依据数据分析得来的训练方案 , 得到潜水员一致好评 。
2015年 , “东方之星”失事游轮援救任务是李刚第一次带队进行夜间实际作业 。他与全军抽调的200名潜水员一起 , 顶着湍急的江水昼夜连续作业 。
“那次救援对我影响很大 , 整夜睡不着觉 。遇难者模糊的影像会浮现在眼前 , 经常在想是不是自己搜得不够准、救得不够快 。”李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执行任务对他带来的巨大冲击 。“如果带着这种心态和情绪下水作业 , 不仅难以完成任务 , 潜水员自身安全也有风险 。”
经过深思熟虑 , 李刚将自己的想法与支队领导进行沟通 , 并提出要建立一套科学机制 , 对潜水员的健康状态进行管理 。李刚带领课题组进行多方论证 , 最终形成了《潜水员健康管理档案》 。如今 , 这已成为他们选派潜水员执行任务的一项指标 。
任务前 , 指挥员依据《档案》数据调兵遣将;任务归来 , 潜水员将自己的“潜迹”载入《档案》 。这部永不封页的《档案》 , 不仅成为他们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重要依据 , 而且成为执行任务安全风险评估的数据库 。
同时 , 他们还制订出一套潜水员“专属”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强弱成为潜水员进入任务“首发队员”的重要参考 。
这些做法被推广运用到该支队其他专业 。他们制订实施了船副长、值更官、涉外人才等“六支队伍”的建设措施 , 开展了多项岗位实践活动 , 不断形成合理、科学、实用的机制措施 , 为支队圆满完成各项使命任务保驾护航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训练归来 , 新老潜水员相互交流经验 。张东杰 摄
每一次都有章可循、有迹可查 , 向险而行、危中求胜有法宝
——遵章守纪、量体裁衣、依法依规 , 风险再大也能坦然处置
“1号已到底 , 深度显示95.7米 , 感觉良好 。”前不久 , 该支队某船副潜水长贾春光在南海某海域留下了下潜的足迹 。
按照《潜水员管理细则》下潜 , 面对复杂陌生且有几分恐惧的大海深处 , 进行深度潜水训练的贾春光底气十足 。
多年以前 , 支队部分潜水员出国进行国际潜水交流 。身在异国他乡 , 潜水员们目睹了潜水技术先进国家的潜水员深海训练 , 也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潜水理念和知识 。回国后 , 他们将见闻整理分享给大家 。
推荐阅读
- 北斗|五角大楼坐不住了,GPS在南海信号全无,得知真相后已无力挽回
- 红三连|空降兵又一支王牌部队亮相:换装星空迷彩 列装新型突击车
- 国际军事,俄军|局势再生变数:阿塞拜疆高官突然反悔,惹恼俄罗斯强硬回应
- 海军|美防长候选人:要能在72小时消灭中国海军,南海台海又面临挑战
- 南海|美军两架B-1B轰炸机现身南海,一度飞近南沙群岛
- |美军两架战略轰炸机突然现身南海,还绕圈飞行!
- 轰炸机|美军两架B-1B战略轰炸机被曝现身南海还绕了一个大圈
- 南海局势|南海传来好消息,空军刚创下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纪录
- 印度|这就是大国实力!一支军队火速驰援班公湖驻军,莫迪大呼没想到
- 军机|振奋人心!我空军歼击机沿南海连飞10小时,创下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