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只用了半个小时 让整个民族一起沸腾( 二 )


“首先是这歌词 , 当时是以诗的形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 太打动我了 。作为曲作家 , 我们的创作大多是按词谱曲 。词曲对撞产生火花 , 这个火花就是灵感 。一度创作的歌词 , 对二度创作的谱曲至关重要 。一方面 , 词中的写作对于歌曲的形式有着前提性意义;另一方面 , 曲的写作 , 又对歌曲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意义 。互相配合好了 , 才能共同打造一首词曲高度融合的歌曲 。”
关于这首很打动他的诗的诞生细节 , 周巍峙是很久之后才陆续知道的 。
1950年秋 , 麻扶摇所在的炮1师25团成为第一批入朝部队 。“雄赳赳 , 气昂昂 , 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 , 卫祖国 ,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 齐心团结紧 , 抗美援朝鲜 , 打败美帝野心狼!”在10月初的动员大会上 , 麻扶摇挥着拳头 , 高声呼喊出了他自己写的这首誓词 , 激情澎湃 , 掷地有声 , 赢得了战友们最热烈的掌声 。11月中旬 ,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伯坚到前线部队采访 , 发现了这首誓词 , 认为它主题思想明确 , 战斗性强 。于是 , 陈伯坚在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中 , 就把改动了几个字的这首诗放在了文章的开头部分 。1950年11月26日 , 《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该通讯 , 并在大字标题下 , 醒目地登出了这首誓词 , 说它是前线部队指战员的强烈呼声 。
“那一天 , 当我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这首诗以后 , 一下就被震撼了 。诗的内容没有几句 , 但字字分量都很重 。它让我感到非常激动 , 浑身热血沸腾 , 好像自己就是一位即将‘雄赳赳 , 气昂昂 , 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看着看着 , 我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 。”几十年后 , 周老回忆起当初的情形 , 仍难掩激动之情 , “那时 , 整个国家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 , 我们对战争的体验仍没有淡忘 , 对解放军的战斗生活很熟悉 。党中央决策英明 , 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们文艺工作者该做的 , 就是将文艺作武器 , 把官兵气势焕发出来、调动起来 , 凝聚起人心和力量 。这一切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大的背景 。”
11月26日下午 , 周巍峙在北京田汉同志住处参加《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两个单位召集的作品研讨会 , 在别人汇报发言的时候 , 他的思绪就转到这首诗上来了 。周老说:“我的脑子完全被进行曲的旋律占领了 。我一边小声哼哼着 , 一边用手在桌子下面打着拍子 。反复几次后 , 灵感一下出来了 。我心里说:‘有了!有了!’然后快速用笔将谱子标了出来 , 总共也就用了半个小时的工夫 , 完整的曲子就出来了 。过后我又在个别的音符节拍上进行了细微调整 , 就这样完成了这首歌 。”
创作中 , 他把诗中的句子“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 。这首作品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 , 于1950年11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后来 , 一家杂志评论这首歌曲 , 说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 。周巍峙受到启发 , 便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
我望着这位文艺老兵 , 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敬佩油然而生 。这首歌曲虽然创作只用了半个小时 , 但这背后是周老很多年的积累和准备 。试想 , 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 没有勇于牺牲的精神 , 没有保家卫国的强烈使命 , 没有民族大义的担当 , 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 又怎么能快速写出这样动人的旋律?
麻扶摇与周巍峙 , 共同谱写了一曲时代战歌 , 但二人在这期间从未见过面 。后来麻扶摇去拜访周巍峙时 , 时间距离歌曲诞生已经过去了40年 。周老说:“我们俩一见如故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 是一首伟大的歌 。这首歌的曲调 , 强烈地表现了抗美援朝英雄岁月的主旋律 , 充分体现了志愿军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它不仅是一首好军歌 , 也是一首全国人民都喜闻乐唱的歌曲 , 一经问世 , 便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1954年3月 , 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 , 它获得一等奖 。如今 , 这首写给英雄的战歌 , 已经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象征 。它将鼓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 , 都将奋勇向前、克敌制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