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科|[特写]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破发潮”来袭, 是立异药不香了吗?( 二 )


下一个破发的会是谁?
如果说最早的一批中国立异药企业仍是凭借着自主仿创研发驱动前进的话 , 跟着二级市场资本真个买通 , 这几年也泛起了一些靠着资本创立、资本孵化、产品大多为国外授权引进 , 在短期内完成快速上市后实现资方退出的“一条龙”模式 。
而在当下 , 这种模式除了有把专业严谨的新药研发沦为资本游戏之嫌外 , 自身也面临着引进项目成功风险大、价格水涨船高等题目 , 模式难以持续 。
以今年10月份上市的云顶新耀为例 , 公司由投资公司康桥资本而非科学家创立 , 仅仅成立3年便在港股IPO , 速度不可谓不快 , 而其业务模式恰是license-in(授权引入) , 目前所有产品均是从国外授权引进 。
而先抛开引进产品能否成功开发不谈 , 云顶新耀目前管线上的新药包括肿瘤、抗菌药物、心肾疾病类药物和免疫疾病药物四个板块 , 既有特殊专科用药 , 也有普通科室处方药品 , 但这也意味着其在引进产品时的策略极其不聚焦 , 临床开发上表现为产品管线混乱且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 持续开发价值不高 。 而为了应对杂乱的治疗领域 , 云顶新耀竟不得不同时有着三个CMO(首席医学官) , 令人难以想象其到了后期将如何搭建市场团队 。
此前更有海内某着名立异药企高层对界面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如云顶新耀等一些公司在做授权引入时出手过于“大方” , 有些显著交易价格已超出产品未来预计的销售金额 , 也导致目前海内的授权引入市场价格虚高 , 于行业不利 。 而对于引进方而言 , 高昂的本钱也意味着未来的利润空间狭小 , 甚至可能利润无法笼盖引进本钱 , 在今年以完全自主研发立异的第二波研发浪潮开启后 , 单纯的授权引进模式未来难以持续 。
这些风险同样也存在于在等着IPO的一些企业 , 如与云顶新耀模式相近的德琪医药 , 其目前管线上的品种也多为引进 , 而无论是股东仍是高管大都是新基背景 , 而考虑到新基在中国区一向几乎没有存在感 , 德琪医药也颇有新基中国子公司的意思 。 其合作伙伴还包括阿斯利康等外资巨头 。
然而 , 通常情况下外资巨头很难会把一款真正有潜力的新药权益出售给一家中国的立异药企 , 更何况是阿斯利康这样在中国市场具有完善销售体系的企业 , 而这也可能恰是德琪医药的管线中缺乏热点靶点的原因 。 究竟 ,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抄底尼拉帕利这种如今热点但却曾被宣判“死缓”的新药 。
【知识百科|[特写]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破发潮”来袭, 是立异药不香了吗?】不难看出 , 在海内立异药竞争激烈 , 研发管线高度重合的情况下 , “立异药”企业们纷纷IPO毕竟都是在为行业立异和患者福祉而做努力 , 仍是资本做局 , 和散户们一起为梦想窒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