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女子被拐35年靠方言找到家

贵州女子被拐35年逃跑两次失败枕着刀睡觉 , 靠方言找到家贵州女子被拐至河南35年 , 曾两次逃跑失败 , 每天枕着刀睡觉 , 女儿靠方言帮她找到家的故事 。贵州女子被拐35年靠方言找到家
漫长的、没有名姓的35年过去了 , 她第一次听到别人喊出自己的名字 。撰文丨张月 摄影丨史提芬车 编辑丨糖槭 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名字从李新梅记事起 , 妈妈就是个没有名字的人 。爸爸通常管她叫“哎”或者“喂” , 邻居则连这个也省略 , 直接上来拍一下肩膀 , 在村子里35年了 , “他们都不知道我妈叫什么 。 ”身份证上 , 妈妈的名字叫李玉荣 , 出生日期是1960年7月15日 , 两个信息都是爸爸李伟随意编的 。李新梅记得 , 妈妈的枕头下面总是横放着一把刀 。 有时候是水果刀 , 有时候是剪刀 , 刀柄朝向床外 , 刀刃向内 。成人之后 , 李新梅会有意识地把妈妈的刀藏起来 , 但过不了多久 , 一把新刀又会出现在枕下 , 就这样过了三十多年 。 妈妈从未使用过那把刀 , 只是一直枕着睡 。在今年一个饭局上 , 有人告诉李新梅 , 枕刀是布依族的习俗 , 人们相信 , 如果做了噩梦 , 放把刀在枕下 , 就不会再梦到那些可怕的事情 。 对方说 , 你妈妈一定做了很多年的噩梦 。35年前的冬天 , 妈妈被人贩子从重庆火车站卖到河南辉县这个名叫早生的村子 , 身上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衣服 。 路上被人打过 , 耳朵出了血 , 牙齿也掉了好几颗 , 李新梅的大姑花一千块买下了她 , 给李新梅的父亲李伟当媳妇 。 李伟觉得这女人长得丑 , 又黑又矮 , 不知道是不是在路上伤了耳朵 , 听力也很差 , 他不乐意娶个这样的媳妇儿 , 但最终拗不过姐姐 , 还是结了婚 。在李新梅印象里 , 妈妈总是深怀恐惧 。 她会仔细叮嘱一岁半的外孙不要出门 , “外面会有坏人会打你 。 ”“如果有人打你 , 你就拿砖头狠狠地打他!”她咬牙切齿地说 。李新梅不知道妈妈做没做噩梦 , 她无法和妈妈进行更深的交流 。 妈妈说一口发音奇特的语言 , 和汉语没有任何相近之处 , 村里没人听得懂 , 从小和她在一起的李新梅也只能听懂50%左右 , 但不会说 。 妈妈听力差 , 始终学不会汉语 , 只会写两个歪歪扭扭的汉字:早生 。 是李新梅教的 , “至少出去能告诉别人家在那儿 。 ”但妈妈并不觉得早生村是她的家 , 李新梅记得 , 从小时候起 , 妈妈的话语中会重复出现两个词:“烟”和“白烟” , 李新梅后来逐渐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 , 在妈妈的语言中 , 那是“家”和“回家” 。她说得太多了 , 家人常常会显得不耐烦 。 那看上去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 没人知道她的身份 , 她有着和周围人不大一样的长相 , 眉骨高耸 , 眼窝深陷 , 甚至有村人说她来自国外 。贵州女子被拐35年靠方言找到家
李新梅的妈妈 受访者提供然而 , 在今年9月 , 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奇迹般的转折 , 一群身在贵州的布依族人用了仅仅两天半的时间 , 帮李新梅妈妈找到了位于贵州晴隆县的家 。 它顺利得不像真的 , 以至于李新梅听到这个消息时 , 第一反应是:这是个骗局吧?她深知这种寻找有多难 , 从2010年起 , 她曾尝试帮妈妈寻找过很多次 。 她在QQ上加过五六十个群——因为妈妈是从重庆被拐来的 , 她重点加川渝地方的群 , 她在里面详细描述了妈妈的外貌、拐卖时间 , 把她听得懂的词转换成汉字:吃饭是“更号” , 喝酒为“更涝” , 睡觉是“等能” , 问有没有人知道这是哪里的语言 。偶尔会收到一些语焉不详的回复 , 有说是四川的 , 有说是越南的 。 在百度贴吧和川渝的寻亲网上 , 李新梅也发过一些帖子 , 花20块钱置顶一个月 , 阅读量有几百 , 但少有回复 。寻亲网上需要填很多信息 , 但李新梅能填的不多 , “我妈的过去一片空白 , 相当于让你填信息 , 你就填了一个句号 , 根本就无从下手 。 ”在一个QQ群里 , 曾有一个贵州人加李新梅好友 , 说妈妈有可能是贵州的 , 这边少数民族很多 。 她让对方说几句当地的话 , 对方不会讲 , 李新梅觉得他是在骗自己 , 把他拉黑了 。零零散散找了几年 , 她没有寻到任何有价值的方向 , 慢慢灰了心 。 妈妈渐渐老了 , 在这个小村子里 , 她从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变成了六十来岁的老人 , 两个女儿都已经嫁人生子 , 看着妈妈 , 李新梅常想 , 她的父母大概率都不在了 , 谁还会记得她呢?2016年之后 , 李新梅不再发寻亲帖了 。“回家吧 , 不要说话了”李新梅曾比划着手势问妈妈:你是哪儿的?妈妈说了几个晦涩难懂的词 , 李新梅听不懂 。 但她会常跟李新梅和妹妹说 , 我们回家吧 , 家里可漂亮了 。 在妈妈的记忆里 , 老家附近有条很大的瀑布 , 她常常经过 , 家门口种着肥硕的芭蕉树 , 还有一棵高大的板栗树 , 成熟的时候 , 父亲会把板栗打下来 , 拿去集市上卖钱 。妈妈跑过两次 。 第一次是刚来河南没多久 , 她带着自己那件薄薄的衣服和做的两双小鞋子跑了 , 但这次逃跑只持续了两个小时就被亲戚们找了回来 。 李新梅说 , 他们从那两双小鞋子和妈妈的话推测 , 来河南之前 , 妈妈可能生过一个孩子 , 叫小苗 , 不知道怎么弄丢了 , “可能也被拐卖了吧” 。去年 , 李新梅带人到家里给儿子上保险 , 签合同的时候 , 妈妈发了疯 , 抱着孩子把卖保险的人赶了出去 。 “她以为我要把孩子卖掉 。 ”第二次逃跑是在来早生村的第9年 , 她带着4岁的李新梅和2岁的妹妹离开了 。 直到现在 , 李新梅都能记得当时的场景 , 她和妹妹暂时住在奶奶家 , 妈妈去接她们 , 一边给她们穿厚衣服一边说 , “我们走 , 我们去家 , 这里不是我们的家 。 ”她带了身份证 , 拿了五百块钱 , 晚上睡草垛子 , 白天走路 , 两天之后 , 在辉县的车站遇到了在那里守株待兔的邻居 。大概是死了心 , 妈妈再没跑过 。 她就这样住了下来 , 和李伟在一起生活 。 在李新梅的叙述中 , 那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 , 他们一起下地干活 , 妈妈能听懂的几个汉语词汇 , 大多和劳作相关:锅、饭、麦子、种子、肥料……李伟提到这些词的时候 , 她会去干对应的活儿 。李新梅爸爸妈妈和妹妹 受访者提供在李新梅印象里 , 家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安静的 , 爸爸看电视 , 妈妈也看电视 , “没什么交流 , 也不知道交流什么 。 ”在这个4000多户人的村子里 , 妈妈是一个异类 。 村里的女性常坐在一起剥花生 , 别人说话的时候 , 妈妈会认真地看 , 认真地听 , 李新梅觉得 , “她应该是装作在听吧 , 反正就是觉得自己必须得融入一下 。 ”别人笑 , 她也笑 , “有时候别人在嘲笑她 , 她都觉得别人在给她说一个笑话 。 ”当被人盯着看时 , 妈妈会突然说很多话 , 好像迫切地想要解释些什么 , 而周围的人会陷入尴尬的沉默 , 遇到这种状况 , 丈夫李伟会用手势比划着:“回家吧 , 不要说话了 。 ”李新梅懂事之后 , 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 妈妈送她去上学 , 长相让好奇的同学频频注目 , “看 , 李新梅的妈好丑啊 。 ”此后她很少再和妈妈出现在同一场合 。 妈妈总是站在村东头的坡上等她放学 , 她和同学走在一起 , 看到妈妈过来 , 扭头就往家里走 。 “会被别人指指点点 , 感觉挺自卑的吧 , 人家都是个正常妈妈 , 能说话 , 干什么都可以 , 你什么都不能 。 ”妈妈很勤快 , 会做精致的布艺 , 她给李新梅做好看的鞋子和小书包 , 自己绣上彩色的花纹 , 和河南当地的图案都不一样 。 李新梅背着书包去学校 , 有同学羡慕她有这么别致的书包 , 但她痛恨这种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 仿佛和妈妈一样 , 自己也成了同学眼中的异类 , 她把书包送给了同学 。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 李新梅才明白“姥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 总有好事的邻居来问 , 去过你姥姥家吗?见没见过你姥姥?李新梅想 ,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 , 她隐隐地希望妈妈能找回家 , “我挺想有个姥姥的 , 是少数民族的 , 或者国外的 , 也不会被别人看不起 , 最起码有个家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