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接驳——评徐则臣的《虞公山》|曹霞( 二 )


文学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接驳——评徐则臣的《虞公山》|曹霞
本文插图

《虞公山》的主题何止于此 , 我们还可以从这万字短篇里读出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内涵:吴极子虚乌有的寻祖 , 却坐实了虞公山的考古工作;吴极对于“姓氏”的寻找和对于“父亲”的追随 , 无疑可构成一个代际性的命题;个体身份的寻求与认同 , 可扩展之视为一代人的身份困惑;一代人对文化和文明的回返 , 亦可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中”的自我辨认……
《虞公山》在徐则臣的创作中是一次重要的转型 。 这一次 , 他笔下的人物不再如花街少年那样着了魔似地要“到世界去” , 而是一门心思地返向了自己生命和血脉的来处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这种“认祖归宗”的行为也可视为“70 后”一代向着传统进行的追溯与回返 。 而这 , 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
【 本文原载《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上旬号 】
文学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接驳——评徐则臣的《虞公山》|曹霞
本文插图

作者像
曹霞 , 四川宣汉人 , 著名文学评论家 ,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 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 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1949-1976)》等专著两部 , 主持国家课题、教育部课题两项 , 入选天津“五个一批”人才 。
投稿邮箱
唯一官方邮箱:wxjyzh2014@126.com
联系我们
微信号:wxjy_edu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