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那些上市前夜,被交易所“暂缓”的公司们
对于A股IPO的公司来说 , 过会 , 往往意味着拿到了上市的号码牌 , 等待的只是敲钟鸣锣的时间而已 。
不过 , 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些公司 , 即便已经过会、已经完成申购、确定好了鸣锣、敲钟的挂牌日期 , 也因为一些“会后事项” , 被“暂缓上市” 。
11月3日 , 红星资本局梳理 , 这些公司往往都是在挂牌前夜突遇变数 。 而到了如今 , 有的公司已经改头换面重新上市 , 有的公司则实控人失联、公司面临破产 。
立立电子
退还募资第一例
目前已“改头换面”再上市
2007年9月份报送IPO申请文件;2008年3月5日过会;7月1日完成股票发行 , 立立电子所募集的约5亿元资金已划到账 。
不过 , 9个月后 , 立立电子怎么也没想到 , 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退还募资的第一例 。
在这9个月期间 , 发生了什么?
2008年7月7日 , 就在已完成5.67亿元资金募集的立立电子即将挂牌上市的前一天 , 其公告称 , 有关监管部门要求保荐人等中介机构对媒体报道该公司的有关问题进行核查 。
媒体质疑的焦点是 , 立立电子涉嫌掏空浙大海纳(000925,SZ)资产——原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作良、原东方证券副董事长王敏文等人与原浙大海纳总裁李立本等一班浙大海纳的原高管 , 涉嫌采用一系列资产转移手段 , 将原本属于浙大海纳的优质资产“二次上市” 。
据立立电子一股东方透露 , 上述公告后 , 浙江省证监局与证监会官员赴立立电子调查 , 结果是并未发现有重大违法违规之处 。 随后 , 证监会又与国资委、监察部、审计署、工商总局共五个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 , 同时浙江省政府也派员参与 , 奔赴立立电子调查 , 一行不下10人 。
五部委调查组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之后撤离 。 调查行将结束之际 , 立立电子方面从调查组获得的信息是 , 公司并未有重大违规违法之处 , 但公司在上述三点上均有瑕疵 , 存在可能有权属纠纷的不确定性 。
2009年4月3日 , 即将挂牌上市的宁波立立电子重上发审委 , 结果是毫无悬念地退市——撤销立立电子公开发行股票核准决定 , 原因是股权交易有瑕疵、信息披露不充分 。
不过 ,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 , 立立电子早已“改头换面” , 在A股找到了立足之地 。
2002年3月19日 , 立立电子、浙江浙大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大海纳)、杭州经开、宁波海纳共同出资设立立昂微电 。 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更名后的浙江金瑞泓(即原立立电子)与立昂微电脱离股权关系 , 2015年6月立昂微电收购并控股了浙江金瑞泓 。
2018年12月 , 杭州立昂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立昂微)递交了IPO招股说明书 。
如今 , 立昂微(605358 , SH)已上市成功 。 主要产品为半导体硅片和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 , 前者主要为8英寸、6英寸及6英寸以下的硅抛光片与硅外延片;后者主要为肖特基二极管芯片与MOSFET芯片;半导体分立器件成品主要为肖特基二极管 。
苏州恒久
因“专利法律状态不实”暂缓
6年后回A
2010年1月22日 , 证监会审核通过苏州恒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恒久”)的IPO申请 , 计划在3月19日登陆创业板 。
2010年2月24日 ,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 , 苏州恒久拥有的有机光导管体4项外观技术专利权和1项有机光导体管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 因未及时续费而已被终止 , 这与苏州恒久招股说明书不一致 。
2010年3月18日晚 , 苏州恒久公告称 , 有关监管部门要求保荐机构就媒体报道的专利权终止问题进行核查 , 公司股票暂缓上市 。
2010年6月11日 , 创业板发审委重新审核苏州恒久首发申请 , 随后IPO申请被撤销 。
2016年8月12日苏州恒久终于再次冲刺IPO成功 , 期间监管层对知识产权情况给予重点关注 , 要求苏州恒久就相关专利内部管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 , 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纠纷等风险作出专题说明 。
推荐阅读
- 港交所|港交所就缩短新股结算周期及数码化征询意见 定价到上市缩短至一日
- 中新网|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 同比增长4.3%
- 社会消费品|2020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
- 书生点财|隆利、同和、恒逸、星宇4只转债上市,可能会发财的一天
- 中国基金报|历史性时刻!首批四大科创50ETF周一上市
- 财联社|「盘中宝周回顾」顺周期品种大爆发,提前潜伏有机硅题材收获涨超27%的“标杆”上市公司
- 没蜡笔的小新|下周又有“大肉签”!上市当天涨停,一签可赚3万元
- 股票|曾经风靡一时的上市公司“暴风影音”为何一夜之间“退市”了?
- 日剧盘点|万盛股份联系关系交易追踪:董事长被指套取上市公司巨额利益
- 头条近期图文|万盛股份关联交易追踪:董事长被指套取上市公司巨额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