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蚂蚁金服,四面楚歌
【钛媒体|蚂蚁金服,四面楚歌】
本文插图
11月2日夜 , 恐怕很多人都在好奇 , 马云是否会为一周前的“鲁莽”发言而懊悔 。
当晚 , 证监会发布通告 , 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 。 全文标题加内容不足80字 。
本文插图
四部委同时约谈一家金融机构或者金控机构领导层 , 历史罕见 。
“字数越少 , 事情越大” , 这8个字在数年后再度刷屏社交媒体 。 经济学家管清友第一时间在微博评论 , “监管约谈是个严重警告 。 如果是券商负责人被约谈 , 当年券商评级打分是要扣分的 , 严重影响评级和业务开展 。 ”
他还指出 , 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下 , 特别是从严监管防范风险的背景下 , 马云期望的“创新”不可能被允许 。 互联网电商在监管漏洞和缺位迅速崛起的经验不能用于金融平台 。 他认为 , 马云应该抓紧适应现行金融监管框架 。
风波始于一周前 。
10月25日 ,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一段长达21分钟的演讲 , 公开diss国内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 , 因为没有系统 。 ”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 , 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 。 ”
“巴塞尔协议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 ”
“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 。 ”
相形之下 , 马云12年前的名言“银行不改变 , 我们就改变银行” , 倒显得相当“和风细雨”了 。
就在马云炮轰传统金融业 , 呼唤“新金融体系”之后 , 监管层转头一把拽紧手中的缰绳 。 “檄文”如飞雪 。
11月1日 , 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发表署名为资深学者周矍铄的评论文章称 , “若大型互联网企业大量开展金融业务 , 但却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 , 不仅是逃避监管 , 更容易无序扩张 , 造成风险隐患 , 不利于公平竞争 , 也不利于消费者保护 。 ”
2日 ,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亲自撰文 ,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 , 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 , 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 ,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 , 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 从消费者风险控制看 , 在其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 , 银行要求抵押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金融科技公司则要求账户现金作为担保 , 或通过延期支付资金、收取其他费用等作为风险控制措施 。
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 。 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 , 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 , 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 , 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 , 往往形成过度授信 , 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 , 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 , 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 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 在收费方面 , 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 , 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 。 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 , 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 , 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 , 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
郭武平还主动为遭到马云炮轰的“巴塞尔协议”辩护 , “巴塞尔协议经过几十年逐步演进 , 覆盖的风险从信用风险扩大到操作风险 , 2008年危机后又增加了流动性风险控制标准 , 各国实践证明 , 有广泛适用性 。 ”
同日 , 《金融时报》再次发表署名为资深学者时雨的长篇评论 , 再次着重提到关于蚂蚁集团的监管问题 。
对于当前所谓最具“创新”色彩的蚂蚁集团 , 穿透来看 , 其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支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货币市场基金、代销金融产品、保险业务等 。 只不过是支付宝这一非银行支付机构偏离支付主业 , 扩张成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 使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 , 成为了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 。
推荐阅读
- 金融八卦女|11月14日,钱峰雷忌出门
- 中国基金报|刚刚,内地富豪在香港被砍伤!是马云好友,多次豪捐巨款,还是蚂蚁股东…
- 舰载武器杂志|澳大利亚威胁将中国告上世贸组织,媒体:太把自己当回事
- 中年|30多家权威媒体齐聚一堂!2020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举行媒体见面会
- 小额贷款公司|万亿网贷大洗牌
- 蚂蚁集团|监管聚光灯下蚂蚁集团迎来内部调整:设立首席合规官
- 蚂蚁|中国首富再次换人!身价堪比“4个王健林”,比马化腾多出1800亿
- 蚂蚁上市|蚂蚁的出路与监管的边界:蚂蚁为什么要拆?是不是必须增资?
- 中国之声|云控刷好评、刷红心、刷礼物,媒体揭露直播刷单全过程
- 君实生物|股价低开超5% 君实生物反驳自媒体安全性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