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刚|谢智刚 做好“架桥人”让扶贫成果惠及最多人

谢智刚|谢智刚 做好“架桥人”让扶贫成果惠及最多人
图片

谢智刚(左二)到牧民家调研 。 受访者供图
与谢智刚交谈可以发现 , 这是个思路清晰又极富干劲的基层干部 。 去年8月 , 他以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身份从丰台区来到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开始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
初到治多 , 这里与谢智刚想象中的“贫困县”有些不同 , 脱贫攻坚已近决胜节点 , 牧民的生活已有非常大的改善 。
“产业兴旺 , 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 谢智刚认为 , 要真正致富 , 还要依靠产业 。
高原牦牛走上生态产业路
治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 位于青藏高原 , 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 , 当地人多为牧民 , 以放养牦牛为主要生计 。
谢智刚对牦牛不陌生 , 调研之后 , 他发现 , 海拔越高牦牛的品质越好 , 这里的牦牛品质极佳 , 在全国市场上很受认可 , 但始终没能产业化的症结在供应量 。
在生态优先的根本前提下 , 完善牦牛的供应链产业链成为谢智刚的首要任务 。 他帮助引进了青海省畜牧业龙头企业到当地投资 , 希望企业能给治多带去资金、技术、市场以及示范性作用 , 帮助当地把牛养得好、卖出去、卖上价 。
谢智刚还联系了青海大学畜牧学院 , 让专家走进牧区 , 专注研究牦牛育种 , 确保品种不退化 。
现阶段 , 企业已与当地签约 , 租用5000平方米综合楼 , 一层用作牦牛肉罐头生产线 , 二层、三层作宾馆 , 同时还要开辟出一个展厅 , 展示深加工产品和牦牛文化 。
理想的话 , 明年春天综合楼就可以开始装修了 , 谢智刚希望 , 企业带来的示范效应也能带动县里的21个农业合作社 , 让他们逐步转变发展思路 , 向生态畜牧业靠近 , 从“根儿上”实现自身的振兴 。
扶贫成果要落到“人”身上
从根儿上实现振兴 , 关键还是在“人” , 拿发展牦牛产业来说 , 谢智刚希望 , 最终能让牧民在不离开家乡的情况下 , 由自然放牧人转变成为职业放牧人 。
他很清楚产业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一个是路径 , 一个是目的 。 他反复说 , 产业发展得再好 , 人没有实现就业、没有技能提高、没有收入增长 , 就不算脱贫致富 。
如何才能让扶贫成果覆盖最多人?谢智刚认为这要更多依靠北京的力量 , 他自己就是那个“架桥人” 。
刚到治多 , 他就协调了丰台区各委办局 , 与治多当地部门对接 , 一对一帮扶 。 比如 , 在教育方面 , 他协调丰台区的老师到治多培训和支教 , 还计划组织治多的学生明年到北京 , 与丰台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生活20天 , 加深了解和友谊 。
■ 对话
产业兴旺 百姓收入才能稳增
新京报:对贫困地区来说 , 怎样支援最“解渴”?
谢智刚:最有效的就是产业 ,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 , 让当地牧民或老百姓真的融入产业 , 才能让他们有一个持续性的收入增长 。 修路、建学校、建医院都是我们帮扶必须要做的 , 但是从持续性上来讲 , 还是需要产业 。 这就是产业发展的根基 , 产业兴旺 , 老百姓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
对青海来说 , 产业发展有一个不能动摇的大前提 , 就是生态保护 。 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 , 适度发展生态畜牧业 。
新京报:如何理解政府、企业在扶贫中的不同作用?
谢智刚:政府是引领 , 包括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 以及基地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 企业有技术、有人员、有市场 , 还有产业链发展的思路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姜慧梓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