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频频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犹在,后续监管该怎么走


自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语惊四座 , 直言银行是当铺思想 , 称巴塞尔协议是“老人俱乐部” , 在金融行业引发巨大争议后 , 关于大型科技公司的创新风险及后续监管思路一直是热议话题 。 作为金融行业的创新者和改变者 , 大型科技公司如何影响传统金融业?带来了怎样的问题与风险?又该如何完善健全大型科技企业创新监管框架?
监管层或已在酝酿答案 。 据证监会发布 , 11月2日 , 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 。
与此同时 , 11月2日 , 央行行长易纲也再度重磅发声 , 在肯定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带来效率提升、降低成本等优势外 , 也提出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 , 是极大挑战 。 后续如何在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风险中 , 让金融服务更安全 , 将是央行高度关注的重要命题 。
|高层频频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犹在,后续监管该怎么走
本文插图

频繁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
据21财经报道 , 11月2日 , 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数字经济中的央行角色”主题会议上 , 央行行长易纲就大型科技公司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金融产业新趋势、消费者隐私保护等问题再次表态 。
会上 , 易纲表示 , 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带来了效率的提升 , 降低了成本 , 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部分 。 同时 , 大科技公司和传统商业银行也有竞争 , 大科技公司有更大能力直接触及消费者和潜在客户 , 风险管理能力强 , 比起传统银行拥有很多优势 。
【|高层频频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犹在,后续监管该怎么走】在易纲看来 , 大科技公司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 ,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服务需求有所改善 , 如移动支付和二维码等技术的普及 , 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 。 有一个必须关注的新趋势是:已经有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开始与大科技公司合作 , 利用后者的数据优势开展金融服务 , 提供信贷给企业 , 提高风控水平 。
不过 ,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另一面 , 易纲也强调 , 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 , 是极大的挑战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针对大型科技公司在数据方面的优势以及风险 , 易纲近期频频发言 。 就在10月21日举办的2020金融街论坛上 , 易纲还提出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记账、电子商务“ABCDE”金融科技应用中 , 大数据是最重要的 , 既是所有科技的支点 , 也是金融服务的基础 。 在金融科技领域 , 谁占据流量 , 谁就有数据;谁有数据 , 谁就有客户;如果客户有黏性 , 谁就可以持续拥有数据 。 因此 , 大型科技公司在数据占有、数据运用、数据存储方面越来越有优势 。 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 , 已经在推动整个金融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
不过 , 易纲也提出 , 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 个人隐私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也愈发重要 。 要注意的是 , 金融科技虽大大提高了金融可得性 , 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 提高了普惠金融便利性 , 但同时也造成了数据鸿沟 。
针对易纲最新发言 ,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 , 主要释放了对大科技公司重点关注的信号 , 此后或将对大科技公司方面加强监管 。 在她看来 , 大型科技公司发挥的作用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 , 大科技公司创新能力强、科技基因根深蒂固 , 确实能够对传统金融产生助益;但另一方面 , 大科技公司在金融业务中牵扯过多 , 容易反客为主产生监管套利 , 这不仅仅是在国内 , 更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议题 。
“监管肯定了金融科技创新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方面的作用 , 但也需要防范其中的风险 。 未来需要平衡好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 。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