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有哪些坑?中消协点名直播带货暗藏消费陷阱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3日电 “双11”临近 , 中消协官网3日发布“双11”消费称 , 直播带货暗藏一些消费陷阱 , 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 , 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 。 “槽点”主要有: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质量货不对板 , 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 。
中消协还提示 , 消费者选择预付定金方式来享受商品优惠的 , 一定要提前仔细阅读规则 , 权衡利弊 , 确认值得购买后再下单支付 。 定金支付后 , 要及时关注商品进展 , 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尾款 , 避免因违约而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 在支付尾款时还要留意支付的金额是否与当时承诺的优惠一致 , 商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等 。
中消协对近几年在“双11”“6·18”等大促期间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 , 以下几个问题提请消费者注意:
(一)直播带货槽点多 。 近年来 , 随着网购消费升级的日益加速 , 消费领域新场景、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涌现 。 2016年开始 , “直播+电商”成为一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 , 消费者对于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于商品的兴趣度、对体验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进行下单购物 。 有数据资料统计 , 2019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38亿元 , 主播们的卖力讲解、真切的体验分享 , 商品直观的呈现 , 刷屏的评论 , 让消费者乐于下单 。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 , 多产业的“云复工”、消费者“云逛街、云购物”的热情高涨 , 更是助推了这种模式的演进 。 但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 , 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 , 暗藏一些消费陷阱 , 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 , 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 。 据统计 , 消费者反映的“槽点”主要有: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质量货不对板 , 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直播刷粉丝数据、销售量刷单造假“杀雏”;主播将消费者引至第三方 , 该平台信用资质不佳或是引诱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 , 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 。
(二)优惠活动水分多 。 红包活动一直以来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 。 但是消费者发现 , 有时候这些红包活动看似优惠多多 , 实际上却很鸡肋 。 如 , 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参加抢红包活动 , 一共抢到了900多个红包 , 但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 , 花费了很大精力 , 最后只有满满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 , 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还有的优惠活动可能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一定的“门槛” , 消费者达不到这些门槛 , 就不能享受到优惠 。 此外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平台与商家推出商品预售的促销模式 , 以支付定金能够享受优惠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提前下单 。 这种商品预售模式看似优惠 , 但消费者应了解“定金”与“订金”的区别 , 通常情况下“定金”支付后 , 如果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 , “定金”不予退还;如果商家违约 , 则返还消费者定金的双倍 。
(三)商品质量问题多 。 商品质量问题一直是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领域的消费痛点问题 , 由于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直接看到商品 , 只能通过广告或者其他消费者评价来了解商品的质量和性能 , 一些不法商家就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 , 通过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好评、“刷单”等方式 , 诱导消费者选购 。 尤其是在“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 , 部分平台、商家还会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 , 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 , 实则清库存 , 甚至借助低价来推销其劣质商品 , 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 引发消费纠纷 。
(四)售后服务诟病多 。 一些商家重视销售轻视售后服务也常常招致消费者的不满 , 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不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出的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不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售后电话无人接听形同虚设、商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却要求消费者去鉴定、不履行“三包”义务、对消费者退货或者退款请求拖延处理等 。 尤其是在直播带货、微商等电子商务新业态以及中小型电商中 , 这些售后服务问题更为突出 ,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
(五)订单合同违约多 。 大促期间 , 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而虚标库存 , 还有的商家可能只是为了推广或是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打出“秒杀”“竞拍”等低价促销活动 , 吸引大量消费者下单购买后 , 商家或是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 , 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 , 由于下单的消费者数量较多 , 若商家不能妥善处理 , 极易引发群体性消费纠纷 。
(六)促销广告骚扰多 。 很多消费者还表示 , 一到大促期间 , 手机上、网络上就会收到各种广告促销信息 , 有的甚至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推送 , 即使消费者并没有购物的打算 , 也难以逃脱这些广告的轮番“轰炸” , 让人“不堪其扰”“防不胜防” 。 一方面暴露出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营者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有关商业广告推送的法律规定 。
推荐阅读
- 我们的生活里藏着哪些消费主义洗脑话术?
- 有哪些银行股牛股?为什么牛?有潜在牛股?
- 百强医院都在哪些城市:北上广占比近半 深圳为零
- 文物保护法|从80条扩到107条 新修文物保护法补哪些短板?
- 飓风行动|“飓风行动”曝光台|看看,都有哪些货运车辆?
- 被点名批评!人艰不拆,还能不能用?
- 穿搭日记|史上最早启动的山东“省考”,有哪些变化?
- 教育部提语言文字误用现象 “人艰不拆”等被点名
- 生活里的创意|天津30所高校排名, 天津师范排第四, 前五名都有哪些大学?
- 习近平|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张謇留给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