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勇敢的人敢认怂

1994年 , Fritz Simon来上海做家庭治疗培训 , 有一个现场案例演示 。 他当着全家人的面 , 称赞一个怕黑的小女孩:「你有一颗狮子般的心(You have got a lion heart)」 。 教我系统治疗的刘丹老师 , 当时还是一个学生 , 坐在台下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 二十多年后 , 她还时常为此触动 。恐惧 , 抑郁 , 抗拒上学 , 逃避竞争……这些问题常常被看成对正常生活的退缩 , 是弱者的耻痕:「我跟不上大家 , 我不玩了」 , 也就是通常说的认怂 。 其地位甚至不如失败 。 失败者好歹还参加了比赛 。 认怂则是没有比就自认不敌 , 主动弃权 。可耻吗?很少有人欣赏到他们勇敢的一面 。认怂是另外一种勇敢 , 意味着背离主流的人生 。 每当我写文章 , 鼓励人们在力不从心的竞争面前认一点怂 , 就会收到一些担心的留言:「这真的好吗?你考没考虑过他们未来的人生怎么办?」我完全理解这些担心 。 按照社会的期待 , 人是应当努力跟随主流的 , 无论内卷有多激烈 , 无论你的能力极限如何 。 一旦违背这样的期待 , 面对的将是孤军作战的未知 。 ——正因为理解这样的担心 , 我才知道 , 「认怂」的背后要付出多少勇气 。项飙老师有一段话 , 最近常常被引用:「成功者要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 。 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 , 物质生活上差一点 , 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 , 一定要去承受你是没有什么用的 , 是失败的 。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 , 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 , 不允许的 , 会有很多指责 。 」——引自澎湃新闻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加粗的这句 , 道出了那些狮子心的珍贵 。 项飙老师是从人类学的视角解释「内卷」现象 。 他认为 , 导致内卷化社会的原因就是缺乏「退出机制」 。 这个社会的成功方式高度地一体化:目标单一 , 价值评价体系单一 , 竞争方式也是单一的 。李松蔚:勇敢的人敢认怂
他举了一个例子 , 说一位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去麦当劳应聘服务员 , 对方看了他的学历之后 , 第一句话就问 , 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父母怎么想?——这句话很严厉 , 是上升到伦理道德层面的质询:你想逆主流的的竞争序列 , 自上而下移动?那你要考虑清楚:这是对家族的背叛 。 就有这么严重 。我对这件事也有一点感触 。 我有一位朋友 , 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 他有一个哥哥是学霸 , 上常青藤 , 一路读博士当教授的那种学霸 。 我这个朋友从小就想:我跟他比学习肯定是没戏了 , 只能另辟蹊径 。 所以他立志做一个比哥哥见闻广博 , 更有趣的人 。 毕业以后他没有在美国找工作 , 而是满世界晃悠 , 去不同的国家兼职教英语 , 课余四处旅游 。 游遍了欧洲 , 非洲 , 后来又到了中国(在中国遇到了他现在的妻子) 。 他到处跟人讲自己的经历 , 但唯独在中国会收到一种特别的回应:哎呀可惜 , 你怎么知道学习一定比不过哥哥?你都没有努力!你为什么不争呢?你争一下啊!这种观念我们都不陌生 。 它当然也是一种美德 , 是传统的勇气 , 也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中极珍贵的部分 。 遇强则强 , 当仁不让:凭什么我要退让?豁出命也不让!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过不少困难 。 但是放到社会生活的领域 , 当所有人都集中在少数几条赛道上 , 互不相让的时候 , 内卷就发生了 。这时需要另一种勇气:退出比赛的勇气 。打破内卷的方法 , 无他 , 只有多开辟新赛道 。 甚至不一定是「赛」道 , 就是普通的人行道 , 大道、小道、山道、水泥道 , 都好 。 有愿意比赛的可以比 , 愿意慢慢走路也没人催 。 鼓励偏好的多元化 , 多几把衡量人生的标尺 , 人群最终才会分散开 。道理简单 , 做起来不容易 。 大家都一窝蜂 , 向着同一个方向往前挤 , 谁敢冒着被主流抛弃的风险走到别的地方?——就是那些率先认怂的人 。我跟不上你们 , 不跟了还不行吗?大学里绩点为王 , 那我混一个毕业不行吗?研究生发不出论文 , 我不做科研了不行吗?公司KPI太重完不成 , 辞职开个小店不行吗?北上广连房都租不起 , 我回县城不行吗?你们说不行 , 说是不上大学不在大城市大公司就赚不到钱 , 人生就很失败……可是我为什么非要按照你们说的才不失败?我有自己的乐趣不行吗?——对 , 就是这么勇敢 。这些选择的勇气常常被忽视 , 反而冠以其他标签:错失良机 , 自甘堕落 , 怕吃苦 , 想不开……但他们是勇敢的 , 他们不比赛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 , 沈腾饰演的画家就做了这样一个选择 。 被国外的一流大学录取后 , 他放弃机会 , 下乡支援农村建设 。 这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呈现一条不同的路 。 但这个故事过于浪漫了 , 我猜创作者为了让它容易被观众接受 , 把「另一条路」描绘得花团锦簇 , 光彩照人 。 仿佛主人公只是从一种光辉灿烂的人生(出国留学) , 投奔到另一种光辉灿烂的人生(童话般的田园生活) 。 好像只有这样 , 人们才能认同这个选择的合理性 。但这反而是它在说服力上有所欠缺的地方 , 因为它还在迎合多数人对「好人生」的定义 。现实不会是两全其美的 。 现实是 , 一个人放弃了(在别人看来的)好选项 , 就要做好准备面对色泽黯淡 , 平平无奇的人生之路 。 最好不要再对世俗的「认可」抱有太高的期待 , 往后无非只是春种秋收 , 默默耕耘 , 从寡淡的生活中找寻滋味 。 当这样的选择也会有人喜欢 , 才更能看出他们的可贵 。人人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 。 我倒不是劝人认怂 , 但我建议对那些选择认怂的人 , 多给予一些敬意 。 这让他们的人生容易一些 , 每个人都容易一些 , 整个社会也会健康一些……前些天参加一个专业讨论 , 谈到一个人在北京念了很好的大学 , 毕业回县城做中学老师 。 有位学精神分析的老师评论:这个人可能有「男性身份认同」的问题 , 因为他在需要「雄起」的时候选择了退缩 。 我没有机会反驳她 。 但我想 , 这种贬低从来都不少 。 那些人默默对抗着这样的思潮 , 所以说他们有一颗狮子般的心 。要学会欣赏这份特别的勇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