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深思的"枣核"现象

令人深思的"枣核"现象 , 不可回避的"差生"教育烦恼每个孩子都是人间的天使 , 他们都值得被尊重的对待;孩子是最好的礼物 , 是成人通往世界的一扇门 , 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 , 修炼自我!自古以来 , 凡有学生 , 就有好、中、差 。 我国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就用一个标准划分学生 , 即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 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 分出个好中差来 。 这样以来 , 无论在何时何地 , 何校何班 , 学生的成绩总是呈"枣核"状分布的 , 即优、差生为少数 , 中间生为多数 , 从中间向两头逐渐缩小 , 像一个"枣核" , 我们把它称之为枣核现象 。"优、中、差"生共同处在以分数为标准的动态循环变化的"枣核"之中 , 形成"优胜劣汰"竞争局面 , 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争分夺冠的壮观景象 。 应试教育 , 就是遵循这个定则 , 选择、分化并层层淘汰"差生"的 。令人深思的"枣核"现象
在分数的绝对牵制下 , 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学生不断的两极分化 , 向两头转移运动 , 通过考试总有排名在前和最后落底的学生 。 这就好比排队 ,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 , 总有一个排头的和一个排尾的 。 在分数排队中 , 压力最大的是两头的学生 , 排头的为了保持分数领先的位置 , 精神压力过大 , 而排尾的总是担心被淘汰 , 心理状态失衡 。 通过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在学校学生中的种种恶性事件分析 , 出问题的学生均处在"枣核"的两头 , 要么是学习成绩优秀而心理不健康者 , 要么是学习成绩差 , 贯受打击而品德有缺陷者 。令人深思的"枣核"现象
01"枣核"现象中三类学生的心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枣核"现象中三类学生的心态 。一是尖子生 , 他们往往会成为生活圈子里人们关注的对象 , 评论的焦点 , 也是学校的宠儿 , 有形无形的压力把这些学生推向为分数而竞争的浪尖 , 在学习上的一味加压 , 使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 使之得不到健康发展 , 久之 , 承受打击的能力减弱 , 一旦考试失败 , 就承受不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 我们的教育只重视智育 , 德育软弱无力 , 心理健康教育几乎空白 , 且严重忽视身体健康教育 , 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 , 以提高分数的期望值 , 当学生遇到挫折或意外的打击时 , 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 无所适从 , 精神防线脆弱 , 如果及时得不到关心和帮助 , 便很容易做出反常的事来(如自杀或精神失常等) , 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缺陷 , 是造成"情商"差生的根源 。二是中间生 , 这类学生相对来说心理压力不大 , 进退都有回旋余地 , 一般不出大问题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 , "不骑马 , 不骑牛 , 骑个毛驴赶中游" , 他们在"中庸"之道上 , 往前看 , 有尖子生领路 , 有希望可盼;往后看 , 有差生垫底 , 在教师、家长评价上不过分指责 , 还能得到经常性的鼓励 。 因而他们心理上容易得到平衡 , 对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够得到相对的肯定 , 这类学生有明确的比较参照物 , 很少出现心理反常现象 。三是"差生" , 他们处在"枣核"的另一端 , 是我们的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对象 , 然而 , 恰恰是应试教育所放弃的 。按分数衡量 , 他们是绝对的失败者 , 他们往往是屡试屡败 , 屡受打击 , 总是在教师、家长、学校的责难、指责、放弃声中 , 在同学们的轻蔑中度日 , 很少能得到关心和帮助 , 他们的心理往往敏感而逆反 , 他们常常担心被分数淘汰 , 是学校里处境最危险的一个弱势群体 , 一旦分数这根救命稻草抓不住 , 就会受到老师、家长的联合责备 , 就会心理防线全面崩溃 , 迅速走向教育的反面 , 迅速学坏、变坏 。 要么 , 讨厌学校流落社会 , 感染种种恶习 , 出问题 , 甚至违法犯罪;要么 , 迫于家长的压力混迹学校 , 因学习无望 , 心理失衡 , 搅混水 , 恶作剧 , 违纪违规 , 制造事端 , 或编假说谎 , 迷恋网络 , 甚至出格犯罪 。 这部分学生是最不受老师欢迎的人 , 是学校里"麻烦"的制造者 , 学校总是要找种种理由以驱逐为快 , 最终被无情地分数逼出校门 , 淘汰了 。令人深思的"枣核"现象
"枣核"现象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 , 因为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 , 忽视了学生天然的个性差异 , 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 。 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情"教育 , 变成了只为分数的"无情"教育 。在应试教育下 , 教室是制造分数的"机房" , 学生是生产分数的"机器" 。 按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衡量 , 每个学生至少有八种不同的待开发智能 , 因个体差异的不同 , 智能开发的结果就不同 。 应试教育则用相同的题目 , 同一个答案 , 同一个要求检测智能特长不同的学生 , 这就必然出现成绩"优、中、差"的现象 , 但这种测试不是每个学生最佳智能水平的反映 。我们举个例子 , 智残儿童周舟 , 他能指挥一个乐队演奏世界名曲 , 成为奇迹 , 但他不能计算、写字、读文章 , 如果用考试的方式衡量他 , 恐怕他永远会得零分;同样 , 如果让一个门门功课一百分的高才生去指挥一个乐队 , 恐怕也会得零分 。 因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 , 必然要求教育者 , 不但要用多种方式教育不同的学生 , 而且要用多种方式评价不同的学生 , 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盼的 。1916年 , 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提出了"智商"概念 。 智商即智力商数 , 它是用数值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重要概念 。 所谓的优生 , 一般来说 , 智商不错 , 再加上勤奋 , 努力 , 持之以恒等后天因素 , 逐渐在成绩上取得优势 。但戈尔曼在《情绪智力》指出 , 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而不是智商 。戴尔•卡耐基也说:"一个人成功 , 要靠15%的专业知识 , 85%的人际交往等软科学本领 。 "这种软科学的本领 , 就是情商 。要想使智商得到充分的开发 , 必须要有情商的全面配合 。 科学家钱伟长在考大学时 , 历史考了一百分 , 物理却考了零分 , 但他却坚决要上物理系 , 后来他不但成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 而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被人们誉为"万能科学家" , 他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 如果没有情商的支持 , 钱伟长就成不了物理学家 , 更成不了"万能科学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