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重|秦朔:假如让马云重讲一次蚂蚁

_原题为 秦朔:假如让马云重讲一次蚂蚁
1
马云10月24日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21分钟演讲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当会成为中国商界年度最具争议和影响力演讲——如果他不再来一次的话 。
去年马云也有一个说法产生过类似效应 , 即“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报” 。
从996到1024 , 马云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 , 无论是来自年轻的码农还是年长的处长 。 这个财富顶端的人 ,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实际处在鄙视链下端 。
如若不信 , 可以去看看他每次演讲后的跟帖或弹幕 。
2
其实马云1024演讲的主要内容 , 过去基本都讲过 。
不妨重温一下去年8月26日 , 他在重庆出席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时的演讲:
一、技术是发展出来的 , 不是监管出来的 。
二、中国的金融缺乏毛细血管 。
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那么大的风险 。
四、现在很多政府都在设立数据局 , 我们最担心的是数据局未来也变成监管局 , 数据局应该是发展局 。
3
听一下 , 和1024是不是很相似?
为什么类似的内容和类似的金句 , 去年波澜不惊 , 今年石破天惊?
因为时间、地点、背景不同 。
这一次 , 是蚂蚁集团即将A+H两地上市 , 成为全球自有资本市场以来最大规模的IPO 。 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 , 蚂蚁的实际控制人突然来了这样一篇好像压抑很久、劈头盖脸的讲话 , 当然会引起很多来自传统金融界的诟病 , 比如:
“披着高科技外衣 , 本质是超高杠杆的信贷 , 尤其是次级消费贷”;
“只鼓励客户消费 , 不提醒客户的偿债与利息承受力 , 是把隐患交给社会” , 等等 。
马云说自己是“金融的外行” , 这话深具讽刺意义 , 让传统金融从业者五味杂陈 。 因为谁都听得出弦外之音——内行和过去在一起 , 外行才和未来在一起 。
我向多位银行业者询问对马云演讲的看法 。 他们都承认银行存在弊端 , 特别是坐拥庞大资金 , 却让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 自弹自唱 , 无助于实体经济发展 。 即使资金最后流到实体一端 , 由于链条过多 , 也加高了资金成本 , 加剧了借款人负担 。
他们也认可蚂蚁的价值 , 即借助阿里的生态优势和技术的优势 , 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借款人的风险特征 , 从而帮助合作的银行放款给很多需要钱、有还款能力、但以前得不到服务的借款人 。 这样也有助于他们提高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 , 增加银行的收益 。
他们更希望通过和蚂蚁的合作 , 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 提升智能化的获客、产品设计、营销和风控能力 。
但几乎所有人都说 , 马云的讲话很不聪明 , 缺少智慧 , “后遗症”会很久 。
他谈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 但选了一个错误的时间 , 而且用了并不那么明智的方式 。 这就是马云的1024演讲 。
4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 让马云重讲一次 , 他该怎么讲?
我的建议是三讲 。 一讲感恩;二讲太极 , 也就是金融与科技、监管与创新、银行与蚂蚁之间如太极一般的融合相济关系;三讲初心 , 也就是蚂蚁究竟在做什么 , 为什么 。 最后再释放一点敬畏感 , 尽管蚂蚁如日中天 , 但鉴于金融的全局性、外部性、周期性、波动性影响 , 如履薄冰是必须的态度 。
先说为什么感恩 。
截至上周收盘 , 阿里巴巴市值为8200多亿美元 , 蚂蚁即使按发行价估值也超过3100亿美元 , 合计11300亿美元 。 考虑到蚂蚁上市的价值抬升以及菜鸟网络、阿里云等资产的潜在价值 , 几乎可以断定 , 用不了多久(比如两三年) , 阿里系将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经济体 。
目前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是苹果 , 上周收盘市值18600多亿美元 。
如果将阿里系的市值按1.5万亿美元估计算 , 大致等于中国年度GDP的10% 。
阿里系的源头 , 是1999年在杭州一个小区的三室一厅诞生、由18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年轻人创办的公司 。 15年后 , 完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阿里巴巴上市);19年后 , 完成了当年全球规模第二的IPO(香港上市);21年后 , 完成世界规模最大的IPO 。 然后 , 再几年 , 成为世界最大市值的公司 。
这是全球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 超越之前一切记录 。 再怎么骄傲也有理由 。
但英雄造时势的另一面 , 也是时势造英雄 。
时势之一:互联网 。 在互联网世界 , 纵然不能说绝对是赢家通吃 , 但网络效应和支配性影响力的正循环加强 ,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时势之二:中国 。 这里包括了中国制造、中国的基础设施、中国网民的数量等因素 。
时势之三:制度与政策 。 包括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创业创新的政策推动、私人数据管理的相对松弛 。
我问的银行和国有支付机构的管理者说:“和蚂蚁比 , 我们才叫严格管制;和我们比 , 蚂蚁才是网开一面 。 ”
一家外资资管机构高管对我说:“马云成功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给了他探索的空间 。 也许是监管部门一开始不懂 , 所以不管不顾 , 也许是他们有意识留出缝隙 , 给创新一定的包容 , 也许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 总之 , 美国不可能出现阿里和蚂蚁这样无边界扩张的巨人 , 华尔街已越来越‘律师化’ , 美国的民意也对大资本、数字科技巨头越来越警惕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