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文徵明父子都曾补书《赤壁赋》( 二 )



苏轼 , 《春中帖》页 , 宋 , 纸本行书 , 纵28.2厘米 , 横43.1厘米
书法字画|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文徵明父子都曾补书《赤壁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轼 , 《治平帖》卷而在没有照相印刷术和公共展览机制的明代 , 要学好苏体 , 不见真迹是断断不行的 。作为江南的书画鉴藏中心 , 当时正有相当数量的苏轼书迹在吴门流传 。也正是因为如此 , 吴门书家才有机缘通过学习苏轼书法以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
当时在吴门流传的苏轼书迹有:《楚颂帖》在李应祯家 , 《与晋卿、定国二帖》在沈周家 , 《宝绘堂记》、《醉翁操》在吴宽家 , 《天际乌云帖》在史鉴家 , 《兴龙节侍燕诗》在王延喆家 , 《前赤壁赋》先在陆完家 , 后在文徵明家 , 《治平帖》在张秉道家 。还有相当数量的苏轼信札在吴门流传 。不仅如此 , 作为书画鉴藏中心 , 周边地区的苏轼书迹也会流转到苏州 , 求吴门具眼们鉴定、题跋 。作为当时鉴定巨眼的文徵明就有幸过目了远远超过其收藏的苏轼书迹 。从文徵明留存下来的题跋可知 , 他曾过眼的苏轼书迹有:《御书颂》、《真行小字方干诗卷》、苏轼五帖(《与郭君廷评者》、《与忠玉提刑二帖》、《歙砚帖》、《食蠔帖》 , 江阴朱承爵藏)、《兴龙节侍燕诗》、《治平帖》、《乞居常州奏状》(梁溪华氏藏)、《小字前后赤壁赋》(锡山华氏藏)、《楚颂帖》、《天际乌云帖》、《东坡学士院批答五道》(李仁甫藏)等等 。那么依此类推 , 其他具眼如沈周、吴宽、李应祯等也会在苏州、南京、乃至北京目见过更多苏轼书迹 , 这是情理之中的 。
书法字画|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文徵明父子都曾补书《赤壁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一)吴宽书法对苏轼书法的学习 , 吴门各家采用的方法不同 , 在形貌上最似东坡的是吴宽 。
(图一)王鏊评价吴宽的书法道:“
宽作书滋润中时出奇崛 , 虽规模于苏 , 而多所自得 。”吴宽的书迹虽则在外观上未能脱去苏字面目 , 似乎因缺乏自家面貌而显得不够高明 , 但他以此种肥厚、欹侧而有重量感的书风 , 一下拉开了与台阁体的距离 。虽然离东坡的样貌很近 , 却与时风的距离远了 , 这或许正是当时吴门书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
作为吴门书派的先行者之一 , 吴宽摆脱时风和创造自家书风的方法可能是比较“笨”一点 , 但不能不说它是行之有效的 。他的好友沈周亦然 , 为了迅速形成不同于时风的一种书风面貌 , 沈周也是采用了专学一家的策略 。中年之前 , 沈周的书法也是受台阁体的影响 , 是一种类似于赵孟頫体的秀气模样 , 但没有个性 , 甚至被称作“不善书” 。后来他便向家藏学习 , 专学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一家 , 稍稍变化黄庭坚的行书面貌作为自己的书风面貌 , 这下才被人记住 。
这种“硬学”一家的做法在吴门继起的书家身上便不再发生 , 以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的后起之秀 , 他们都出生于吴门的官宦世家 , 眼界、基础皆更优于前辈书家们 , 因而他们的学习方法也要高明许多 。祝、文的学书之路皆可谓“泛滥诸家” , 尤其是祝允明 。祝允明的外祖徐有贞、岳父李应祯皆为吴门书派的先驱 , 他本人才华早显 。但青少年时代 , 其内、外二祖及岳丈对其要求极严 , 不许他于晋唐书风之外窥半步 , 于是他自小便打下了深厚的锺王底子 。当三十多岁长辈们谢世之后 , 祝允明便可任性临写一切自己想学的东西 。其中宋四家以及赵孟頫都是他最爱临摹的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本祝允明《临魏晋唐宋诸家册》 , 是他三十五岁时所作的日课 , 其中集合了他所临写的锺繇、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以及宋四家苏、黄、米、蔡等各帖 , 里面便有一段临苏轼《武昌不获再会帖》 , 在此开的边跋上 , 清人梁章钜(退庵居士)写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