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路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路
中国青年网|路
本文插图

制图:程璨
中国青年网|路
本文插图
编者的话
未来是属于青年的 。 通向未来的路 , 需要青年一步一步去走 。 在人生的征途中 , 必然少不了弯路、小路、险路、暗路 , 但只要细心观看 , 就能欣赏沿途美景 , 留存下心中那条独属于自己的路 。
欢迎把你的文学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 。 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和中青网作家频道 , 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 。
---------------
走路 , 宛如一个辩证的圆
杨鸿涛(24岁)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整日泡在手机网络里 , 感到日渐脱离了真实的生活 , 打不起精神 。 朋友提议出去“走路” , 他所谓的“走路”是走“路”本身 , 以“路”为对象 , 好好地走一走 。
扔掉手机、手表和其他一切电子设备 , 在一片混沌的时空里随机前行 , 重新打开这座熟悉的码头之城 。 以山城著称的重庆道路复杂无比 , 大路分成小路 , 小路再分成小路 , 小路又分成无名小道……从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东门出门向西 , 沿着一条大路前行 , 约行500米后向西 , 向西 , 再向西 , 拐入一条幽暗的小巷 。 与巷外街景不同 , 巷子很窄 , 一条老石板路长满湿漉漉的藓 , 路两边是低矮的木板楼 , 楼与楼之间很近 , 近得可以倾听楼对面的生活轨迹 。
很多的楼角下坐着一些老阿婆 , 他们皱巴巴的像核桃 , 懒洋洋地蜷缩在日光里 , 眯着双眼 , 不说话 。 巷子深处一家板栗酥小店的装潢简单得近乎简陋 , “板栗酥 , 十元十个”的大字已脱落得有些斑驳不清 。 门口是店铺 , 门里就是厨房与卧室 , 透过窗 , 隐约可见一些搪瓷盆、煤气灶、老式架子床、发黄的钨丝灯 , 几个脏兮兮的小孩在倒腾一种廉价的玩具 。 卖板栗酥的大概是妈妈——长得像男人的女人 , 面形方阔 , 肤色蜡黄 , 也不招揽顾客 , 仿佛是在做生意 , 也仿佛不是 。
一座城 , 可以有很多边边角角 , 一群人 , 可以生活在城市中心 , 但离城市很远 。 宽阔的大路可以分叉 , 无限延伸出隐蔽的空间 , 真实、独立而完整 , 充满生命的密度 。 看见的抑或看不见的生活的暗流 , 就在无数的路里 , 涌动、跳跃 。 这条小巷路上 , 从那些皱巴巴的阿婆、有些土气的女人、矮壮的“棒棒军”(重庆特有的一种职业)身上 , 我看到跟外部不同的独特的生存逻辑 , 看到边边角角里非“想象”式的人 。
朋友问:“这些路 , 这些人 , 你以前没见过吧?”
“嗯 。 ”
“走路是个好差事 , 有空你多出来走走路 。 ”
“为啥?”
“有路的地方便有人啊 , 不同的路是不同的人走出来的 , 走路就是去‘看人’ , 也挺有意思的不是吗?”朋友仿佛是说给我听 , 又仿佛是说给自己听 。
有路的地方便有人 , 不 , 是有人的地方便有路 。 路与人的关系 , 充满生存的辩证法 。
来上海以后 , 走的路少了 , 坐的车多了 , 上海的路都有自己的名字 , 很有路的“尊严”:邯郸路、国定路、南京东路、陕西南路……名字里掺杂着历史与地理的记忆 , 携裹着幽微的象征 。 我似乎从未真正地用双脚走一走这些路 , 总是在车里 , 总是在赶路 。 真正用心走路 , 双脚贴着大地走路 , 还是在小时候 。 那时候车少 , 必须得走路 , 走的路多了 , 脚掌也厚实了 。
记忆尤为深刻的 , 是走夜路 。 农忙的时候 , 常在二叔家里扒玉米棒 , 忙到深夜 , 要穿过树林走夜路回家 。 林子里有蛇 , 有獾猪 , 有幽深的洞穴 。 想回家就必须走这条路 , “冲过去吧!”我心一横 , 开始埋头快走……周围窸窸窣窣 , 似有人影飘动 , 我的额头已渗出细汗 , 偶一抬头 , 看见前方黏稠的夜 , 远处的山影中游移着一点亮光 , 顿时没有了走下去的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