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梦象权衡心理哲学分析
卡夫卡梦象权衡心理哲学分析孔祥新弗朗茨·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 , 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 , 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 , 犹太人 , 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 在逝世后 , 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 。 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 , 常采用寓言体 , 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 。 别开生面的手法 , 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 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 , 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 。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 , 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卡夫卡短篇小说《梦》主人公K的梦象约瑟夫·k做了一个梦 。那天天气很好 , k想去散散步 , 可当他刚刚迈出两步 , 就已经到了墓地 。那里有几条蜿蜒曲折的路 , 看起来若隐若现 , 扑朔迷离 。 他就在其中的一条路上急速地滑行 , 犹如在湍急的水流上稳当地漂浮 。 远远地 , 他就已经注意到了一座新的坟丘 , 并且想在那儿停留片刻 。 这座坟丘好像对他有种特别的诱惑力 , 他想以最快的速度靠近它 。 可是 , 偶尔他几乎又看不见那座坟丘了 , 因为有一些旗帜挡住了它 。 那些旗帜舞动着 , 相互用力撞击着 , 虽然看不见旗手 , 但那里似乎还充满了欢呼声 。当他将目光再次投向远处时 , 突然看到刚才的那座坟丘就在他身边的路旁 , 几乎就在他身后 。 他急忙跳进草丛 , 但脚下的道路在继续飞奔 , 他左右摇晃着 , 几乎把握不定 , 然后正好跪倒在刚才的那座坟丘前 。 坟丘的后面站着两个男人 , 他们正举起墓碑 , 几乎没等到k出现 , 就把这块墓碑深深地戳进了泥土里 , 于是 , 墓碑便像被紧砌了似的稳稳地立在那里 。 这时 , 从灌木丛中立刻走出第三个男人 , k一眼就认出他是一个艺术家 。 那人只穿了一条裤子和一件没有扣好扣子的衬衫 , 头上戴着一顶金丝绒帽 , 手里握着一只普通铅笔 , 在靠近坟丘的时候 , 他在空中画着图形 。艺术家拿着他的笔开始在墓碑上写字 , 墓碑很高 , 他根本不用弯腰 , 但是得将身子前倾 , 因为这座他不愿践踏的坟丘 , 正好将他与墓碑隔开 。 于是 , 他踮起脚 , 左手撑着碑面 , 右手做了一个特别熟练的动作 , 这支普通的铅笔便在墓碑上写出这样一行金字:“这里安息着——” 。 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清晰、漂亮、入木三分、而且是纯金的 。 当他写完这几个字之后 , 回头看了看k , 而k这时正焦急地等着看碑文下面的内容 , 他根本没有注意那男人 , 只是盯着墓碑 。 果然那男人又开始继续写 , 但不知出了什么故障 , 他无法再写下去 。 于是他放下笔 , 又一次转向k 。 这时 , k也正看着艺术家 , 他发现艺术家的神情中满是窘迫与尴尬 , 令人莫名其妙 。 此时 , 先前所有的活力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 k也因此陷入了窘境之中 。 他们互相交换着目光 , 是那样的无助和无奈 。 有一种讨厌的误解将他们无情地隔开 , 谁也无法解除 。 墓地教堂的小钟也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 艺术家挥动了一下举起的手臂 , 钟声就停了下来 , 然而片刻之后 , 它又开始响起来了 。 这次声音很小 , 而且没有人制止 , 自己就立刻中断了 , 好像只是想检验一下它的声音是否跟从前一样 。 k对艺术家的这种处境感到难过 , 他开始哭泣 , 长时间地用手捂着嘴呜咽着 , 抽泣着 。 艺术家等待着 , 直到k渐渐平静下来 , 他才决定继续往下写 。 因为他只能继续写下去 , 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 他写下一小笔 , 这对k来说是一种解脱 , 然而 , 艺术家好像极不情愿地才把这一笔完成 , 字体已不那么秀丽 , 而且也失去了金光 , 变得苍白无力 , 模糊不清 , 只是无把握地延伸着 , 但是字母却很大 , 这是一个字母“j” 。 刚刚写完它 , 艺术家就暴怒地伸出一只脚向坟丘跺去 , 跺得周围的土不断地向上飞扬 。终于 , k明白了他 , 然而想要求得艺术家的原谅却已经晚了 。 艺术家用十指挖着泥土 , 泥土似乎很顺从 。 一切像是准备好了似的 , 一层薄薄的泥土只是为了做做样子 。 挖开表土 , 立即出现了一个墙壁陡峭的巨大墓穴 。 这时 , k感到有一股轻柔的气流从背后推动着他 , 随即便坠入墓穴中 。 当地被无底的深渊吞噬的一瞬 , 他还直着后脑勺呢 。 这时 , 他的名字带着显赫的装饰被刻在了石碑上 。他欣喜若狂 , 然后 , 他醒了 。约瑟夫·k之梦象权衡心理哲学分析大海后浪推前浪 , 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 人类社会 , 自古先贤畏后生 , 后生者从来都是先贤的掘墓人 , 这是自然和人文规律 , 从不以国家或精英意志所转移 。 人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不得 , 只好把自我永垂不朽的自我权欲机能和自我权衡智能抉择所求 , 寄托于文艺和科技创造成果以万古流芳 , 或树碑立传 , 使后人铭记自我 。凭笔者记录和解读自我梦象的经验 , K之梦实质就是卡夫卡之梦的实录 , 所以笔者从不认为卡夫卡的《梦》是短篇小说 , 而是记录卡夫卡自我梦象的心理学资料 。 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记述了59个梦 。 卡夫卡作品之所以把人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 是因为作者首先透过自我梦象 , 勇于解剖自我 。 以个性推导人类共性 , 则十不差一;若以共性推导个性 , 则千差万别 。 急于了解他人 , 不如首先透析自我 ,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 。特别应该提醒的是 , 梦中的K与艺术家是读者和作者自我的“两位一体” , 因为只有作家最能理解自我作品内含及其身后价值 。从笔者对多个儿童样本长期观察思考可知 , 人类大约从三四岁就开始思考“我从哪里来”和“我到哪里去”的生死问题 。 贪生怕死是人类自我权衡智能抉择的必然结果 , 而禁忌又使人类回避死亡话题 , 被禁忌所压制的人类死亡问题 , 就借助伪装的梦象加以展示 。 梦中的K , 也就是梦的记录者卡夫卡反复思考着如何死后永垂不朽的问题 。 若死后依然被人类和社会所铭记 , 一是借助自己创造的成果 , 一是借助为自我树碑立传 。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 , 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 , 自己大笑起来 。 K的梦象 , 是卡夫卡对如何赢得身后名思考的映射 。 以卡夫卡对自我和人性的长期心理学研究和其自我权衡智能抉择之缜密 , 笔者大胆推测 , 卡夫卡让好友焚毁作品手稿 , 或是与好友缜密策划的结果 , 或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卡夫卡是以文学作品和梦象 , 抗拒环境对自我的异化 。 所以卡夫卡在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 可见世俗的力量是多么顽固和巨大在异化着自我 , 其作品中的绝望孤独情结也就不难理解了 。世界几乎公认卡夫卡的作品难以理解 , 其实不然 。 1923年卡夫卡与朵拉热恋 , 却遭到父亲的反对 , 父亲对他说:“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别的衬衣 , 布拉格的犹太女人们就会用这一套来勾引男人 , 你一见到这件衬衣 , 自然就决定娶她了” 。 1924年6月3日 , 卡夫卡死于肺结核 , 当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时 , 朵拉拼命往坟墓里跳 , 被在场人员紧紧抱住 。 显而易见 , 打动朵拉为之殉葬抉择的 , 是卡夫卡的作品价值 , 而非他的肺结核之身、现世财富和现世名声 。 非专家学者和作家的女性朵拉凭常人的自我权衡智能抉择价值判断 , 能预测卡夫卡作品的未来价值 , 难道他人不可以?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 , 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 , 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卡夫卡以笔和梦象为武器 , 抨击威权制度 , 为人类自我主权意志特性鸣锣开道 , 奠基现代人权文学 , 以此震撼读者 , 并为后生作家所顶礼膜拜 , 其作品人文价值永恒 。2020-11-1于东平湖畔帐庐庵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