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忠宦高力士

在中国 , 一提起太监 , 立刻就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出阴险奸邪的嘴脸 , 高力士身为太监 , 自然不能幸免于难 , 更何况连李白都看不起他 , 借着唐玄宗让他写诗 , 羞辱他 , 让他为自己脱靴 。 中国人都有爱屋及乌的坏毛病 , 因为喜欢李白的诗而喜欢李白这个人 , 因为喜欢李白这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丑化所以李白不喜欢的人 。 就像解放前所有和鲁迅对骂过的人都会被批判一样 。 更为可恶的是 , 李白不过羞辱了你一个卑贱的太监 , 你竟然敢对李白进行报复 , 你不是小人谁是小人?先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 , 但高力士却在民间真实地沦为了奸佞的太监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 丝毫不逊色给刘瑾、魏忠贤等人 。真实的高力士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好太监 , 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可能只有明朝的郑和才能与之相比 。 虽然两个人的功绩没有什么可比性 。 时人张少悌说:“武后故 , 韦氏窥大宝 , 已成祸梯 。 公实勇进 , 提剑而起 。 扶皇运之中兴 , 佐大人之利见 。 自是之后 , 恩遇特崇 , 公卿宰臣 , 因以决事 。 公中立而不倚 , 得君而不骄 , 顺而不谀 , 谏而不犯 。 故近无闲言 , 远无横议 。 ”就是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忠义之人怎么到李白的眼里就成了谗佞的小人呢?估计是当时的李白自认怀才不遇 , 嫉恨所有的春风得意之人吧?虽然李白嫉恨高力士 , 但高力士肯定是不会嫉恨李白的 , 因为高力士忠诚唐玄宗胜过一切 , 也绝对不会把毫无根基的李白看作是自己的对手的 。 所以应该为李白的前途命运负责人的只应该是李白自己 。 因为 , 人们看到的是高力士的忠贞 , 反倒是李白在后来的永王李璘反叛中 , 搞的不清不白 , 落得了个“附逆”的罪名 。高力士年幼进宫 , 武则天看他聪明机智 , 为人处事谨慎缜密 , 而且风姿出众 , 对他青眼有加 。 后来他结交了李隆基 , 获得了李隆基的恩宠 。 高力士虽是太监 , 但却是个弓马娴熟 , 勇猛过人 , 在三军阵前进退有方的悍将 。 因平定韦后作乱有功 , 得到李隆基举荐 。 李隆基即位后 , 高力士又帮助李隆基诛杀了萧至忠等人有功 , 渐渐成为权倾朝野的实权人物 。 四方呈进文表 , 必先送呈高力士 , 小事由高力士自行裁决 , 大事才交给李隆基 。 李隆基常说:“力士应承于前 , 我歇息则安稳 。 ”因而常止息于宫中 , 很少出外宅 。 由此可以看出 , 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出现 , 和高力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力士受到唐玄宗的倚重 , 也受到皇室的普遍尊重 。 肃宗在东宫时 , 称其为二兄 , 诸王公主皆称呼阿翁 , 驸马们称其为爷 。 但是和宇文融等权监玩弄权术互相嫉害 , 至扰乱朝廷法纪不同 , 高力士细心谨慎 , 一切言行都以维护李隆基为准则 。安史之乱爆发 , 李隆基逃往四川 , 高力士一路侍奉李隆基至成都 , 晋爵为齐国公 。 同年 , 太子李亨在登基 , 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 不久将李隆基迎接回长安 。 高力士因护驾有功 , 加官开封仪同三司 , 赐给五百封户以食租税 。玄宗李隆基作为太上皇 , 居住在兴庆宫 。 一天 , 李隆基到了勤政楼 。 楼下的百姓见到了李隆基 , 高呼万岁 , 声音惊天动地 。 当时李亨正生病 , 权奸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高力士等人搞的阴谋 。 ”他私自下诏 , 将太上皇迁到太极宫甘露殿 。 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护送太上皇 , 到了路口 , 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 , 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威慑李隆基 。 看到这种情况 , 李隆基很吃惊 , 好几次掉下马来 。 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说:“你李辅国怎么敢如此对太上皇无礼 , 你给我下马!”李辅国闻言 , 不得不下马行礼 , 又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 , 向李隆基叩拜 。 高力士又命令李辅国为李隆基牵马 , 和兵士们一齐护送李隆基到了甘露殿 。 看到这里 , 涛涛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光辉而高大的形象 , 没有丝毫的猥琐之气 , 阳刚得足以令天下豪杰穿女装 。高力士和李辅国据理力争时 , 肯定是考虑到后果的 。 果然不久高力士就李辅国设计陷害 , 流放到地势偏远、瘴气弥漫的贵州去了 。 高力士被流放行至巫州 , 见满地荠菜 , 心有所感 , 写下了一首堪比于谦《石灰吟》的小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 , 五溪无人采 。 夷夏虽有殊 , 气味终不改 。 ”即使是身处逆境 , 高力士也“气味终不改” 。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 , 高力士遇大赦回归 , 到郎州 , 和人谈及京城之事 , 才知李隆基已去世 。 力士北望号啕痛哭 , 七日不食 , 吐血而死 。 唐代宗感其忠义 , 追赠扬州大都督 , 陪葬于泰陵玄宗墓旁 。 真正做到了“生是玄宗的人 , 死是玄宗的鬼 。 ”明朝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李贽说:“高力士真忠臣也 , 谁谓阉宦无人 。 ”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