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贴|临平四大锅贴店手艺传自同一个老太太( 二 )


当年开的店面 , 离现在铺面几百米 , 东海花园北门附近 。
人手不够 , 他覥着脸找到洪淑玲 , 希望她能来店里 。
小伙子的执着和诚意 , 令小洪感动 , 两人走到了一起 。
小吃锅贴对寿永建来说 , 就是他的“事业”:好味道好口碑 , 贵在坚持 。
两人结婚那天 , 早上还坚持开店迎客 , 下午才化妆筹备婚礼 , 晚上举办婚宴 , 招待亲戚朋友 。
随着城市改造 , 店铺搬家两次 , 但搬到哪儿 , 老顾客都会跟到哪儿 。
有个顾客姓王 , 先前在临平住 , 后来搬家到乔司街道 , 八公里远 。
但每个星期 , 王先生都要拖家带口来店里光顾两三回 。寿永建说 , “这样的忠实顾客不少 。”
我查到 , 关于寿永建锅贴和另外一家连方锅贴 , 有不少网友还在网上掐架 , 有人说连方的好吃 , 有人说永建的好吃 , 也有人说口味没高低 。
“美食也是一种人生 。”寿永建对我说 , “我的服务目标是 , 向表姨妈李景杭学习 , 她老人家把锅贴做出人生哲学境界:让顾客吃早餐 , 吃出家的味道……”
老板娘洪淑玲说 , 老寿做人一直努力认真 , 除了做锅贴用心 , 打乒乓球也打成了教练 。
2007年 , 寿永建参加了浙江省体育局的考试 , 拿到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一级裁判”证书 。
老寿当着我面出示了这本证书 , 一脸豪气 。
锅贴|临平四大锅贴店手艺传自同一个老太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荷花塘锅贴店
姨妈开这家店时 , 我才二十出头 这辈子最好的时光 , 都给锅贴了……
临平山下 , 有两池荷花 , 早上起来池里云遮雾罩 。
当地人介绍 , 荷花塘锅贴店开张那年 , 这里的荷花塘连成片 ,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
这家店夹在映荷街沿街商铺的中间 , 店名也没有 , 很低调 。
我找到时 , 门口沿街停了一排私家车 , 一辆奔驰车开过来 , 找了个空隙“加塞”停下 。车上下来一个中年男子 , 进店要了一大盘锅贴开吃 。
店老板任引花对我说 , 店外面不用挂牌子 , 都是街坊邻居 , 熟门熟路了 。
大姐看上去很年轻 , 但她说 , 自己48岁了 。
我留意到 , 她鬓角间 , 藏有几丝白发 。
“这家店是姨妈(李景杭)的 , 1998年我接的手 , 这是她开的最后一家店 。
“姨妈今年72岁了 , 50岁那年退的休 , 22年过去了 。”
她一边说 , 一边打开两个抽屉数零钱 , 里面现金不少 , 快塞满了 。但任大姐说 , “现在零钱没过去多了 , 都是用支付宝和微信 。”
回忆那些年 , 任大姐很惆怅 , 姨妈开店时 , 她才二十出头 , “我这辈子最好的时光 , 都给锅贴了……”
锅贴|临平四大锅贴店手艺传自同一个老太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连方锅贴店
我们的手艺全是姨妈传下来的 “秘方”就是只用夹心肉做馅
寻找连方锅贴门店 , 我费了一番周折 。朝阳路上有两家锅贴店 , 但哪家是连方?
居民李阿姨给我指点迷津 , “一家卖八毛钱 , 一家卖四毛钱 。八毛钱那家就是 。”
见到老板范连方 , 他哑然一笑 , 给我解释:原来 , 他生意太好 , 外省一家店也搬到这里 , 价格比他低 。有人说这叫“蹭流量” 。
58岁的范连方 , 余杭星桥人 , 爱人朱巧英(朱文英妹妹)的姨妈 , 就是李景杭 。
老范说 , 他和爱人的手艺 , 全从姨妈手里传承下来的 。
“她老人家开店的‘秘方’ , 其实就是坚持用夹心肉做馅 , 说这样才能长久赢得顾客的胃 。我们这些店开门之日起 , 几十年大家都坚持这个原则 。”
在店里 , 我见到了帮工周昌碧大姐 , 她53岁 。她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