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庸人与庸国

【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庸人与庸国
庸人与庸国庸人 , 古庸国人民 。 古庸国是春秋时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 。 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庸 , 中华古国名 。 古庸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 , 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 , 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 。 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 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 , 《括地志》载:“方城山 , 庸之都城 。 其山顶上平 , 四面险峻 , 山南有城 , 长十余里 , 名曰方城 。 ”庸作为国名首见于《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 右秉白旄以麾 , 曰:“逖矣西土之人 。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 , 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 称尔戈 , 比尔干 , 立尔矛 , 予其誓 。 ”由此可见 , 庸国是当时武王讨伐商纣联军的主要部分 , 排在蜀 , 羌等国家的前面 。当时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周宗姬封侯国还大 。 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 , 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 , 小者仅五十里 , 而古庸国 , 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庸国包括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 , 其东部含古麇属地 , 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 , 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 , 是古代夔国的领地 , 当然也是庸国所属 。 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 , 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1、疆域事实上 , 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 。 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湖北襄阳市保康县、另有河南淅川说) 。 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 , 原本应为庸国所属 , 后被楚国侵占 。 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 , 含万洲、开县、梁平以北各县 。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 , 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 。 《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 , 属蜀 。 ”也就是说 , 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 。 郧西县古称上津县 , 隶属金州(今安康市) 。 《太平环宇记》、《舆地纪胜》都说 , 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 。 在史书的记载中 , 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 。 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 。 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 , 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 。 辖商、丰阳二县 。 ”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 。 名为庸郡 , 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至周代 , 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 。 《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 , 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 。 ”灭商之后 , 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 , 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 , 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 , 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 , 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 。 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2、兴盛庸国在春秋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 其建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 庸国在夏时 , 或最迟在商时就已经成了较为统一、相对稳定、中间无间断的国家 。 如果从夏时算起 , 就有1700多年的历史 , 如果从商算起 , 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死后 , 他的儿子发继位 , 是为武王 , 迁都于镐(在沣水东) 。 这时 , 商纣王正在对东夷用兵 , 损耗很大 , 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 据《牧誓》 , 在这种情况下 , 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 , 并亲率“戒车三百乘 , 虎贲三千人 , 甲士四万五千人 , 以东伐纣 。 ”庸列于八国之首 , 应为西土大国 。 古籍中庸、鄘为两个国家 , 庸立国早于鄘 。 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 。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 , 由王室直接统治 。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 , 各建邦国 。 牧野一战胜利后 , 周武王将商的王畿划分为邶(朝歌以北)、鄘(朝歌以南)、卫(朝歌)三个区 , 并由武王之弟管叔鲜驻卫、蔡叔度驻鄘、霍叔处驻邶分别进行统治并监视武庚 , 史称“三监” 。 武王罢兵之后 , 仍回到镐 。 可见庸建国先于鄘 , 在商朝即有之 , 而鄘始于西周的划分王畿 。 西周“分土封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 , 三为功臣 , 三为古帝王之后 , 实际上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和方国首领 。 《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 ,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参加武王伐纣、列为西土八国之首的庸国是否封侯 , 未见史料明确记载 , 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确认庸仍为西土大国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 , 在春秋前期少有 。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 , 其国力也非常强大 , 地位、声望都很高 。 说“楚之附庸” , 说庸人就是楚人 , 有的归其为“诸巴之一” , 其附属之说实属对历史的误读 。 相反很多西南少数民族国家附庸过庸国 。3、国力庸国在商朝时期 , 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 , 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威望是分不开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 , 其爵位也很高 。 《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 , 公侯伯子男 , 凡五等 。 ”《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 , 其异姓则曰伯舅 。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 , 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 ”“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 虽大曰‘子’ 。 ”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 , 其他诸侯国“虽大 , 爵不过子 , 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 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 , 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 , 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 , “欲观中国之政 , 请王室尊吾号” 。 庸为伯爵 , 说明其地位很高 , 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4、伐楚《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楚大饥 , 戎伐其西南 , 至于阜山(今房县南、神农架东南地区 ,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湖广五房县房山条云:“阜山在县南百五十里 。 ”) , 师于大林(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响岭岗)又伐其东南 , 至于阳丘(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阳丘村) , 以侵訾枝(今湖北省宜昌区枝江市) 。 庸人帅群蛮以叛楚 。 麇人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省宜昌区枝江市境内) , 将伐楚 。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 楚人谋徙于阪高(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县与荆门市掇刀区之间) 。 蒍贾曰:“不可 。 我能往 , 寇亦能往 。 不如伐庸 。 夫麇与百濮 , 谓我饥不能师 , 故伐我也 。 若我出师 , 必惧而归 。 百濮离居 , 将各走其邑 , 谁暇谋人?”乃出师 。 旬有五日 , 百濮乃罢 。 自卢以往 , 振廪同食 , 次于句澨(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 。 使卢戢黎侵庸 , 及庸方城 。 庸人逐之 。 囚子扬窗 , 三宿而逸 , 曰:“庸师众 , 群蛮聚焉 , 不如复大师 , 且起王卒 , 合而复进 。 ”师叔曰:“不可 。 姑又与之遇以骄之 。 彼骄我怒 , 而后可克 。 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也 。 ”又与之遇 , 七遇皆北 , 唯稗、鯈、鱼人实逐之 。 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 。 ”遂不设备 。 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汉江南侧) , 分为二队 。 子越自石溪(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官山河) , 子贝自仞(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小川乡伏龙山) , 以伐庸 。 秦人、巴人从楚师 , 群蛮从楚子盟 , 遂灭庸 。 ”5、灭国《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 , 楚国发生严重的饥荒 , 西戎从西南方向杀来 , 到达东南部的阜山 , 在大林会师 。 然后再从东南方向杀来 , 到达西南部的阳丘 , 以便声东击西肆意侵犯枝江 。 庸人统帅群蛮背判楚国 。 麇人率领成百濮族汇聚在选 。 准备讨伐楚国 。 于是申、息两国的北城门不开启 。 楚人打算迁都到阪高 。 大将蒍贾说:“不可以 。 我们能去 , 戎寇也能去 。 不如讨伐庸国 。 他麇人与成百濮族 , 以为我方饥荒不能出师 , 故此讨伐我们 。 若我出师 , 必定畏惧而回 。 成百濮族离开居所 , 将会各自跑回自己的家乡 , 哪还有心为别人着想?”于是出师 , 大概有五天 , 成百濮族就散了 。 自那以后 , 赈济粮食并吃同样的食物 , 派卢戢黎领兵侵入庸地 , 到了庸国都城 。 被庸人逐出城 。 其子卢扬窗被囚禁 , 三夜后他逃了回来 , 说:“庸军人众 , 不过是一群蛮戎聚在一起 , 不如再派大军 , 并启用大王的卫兵 , 合力进军 。 ”师叔潘尪说:“不可行 。 你再相遇要让他们感到骄傲 , 对方骄傲我方愤怒 , 而后才可以攻克 。 先王楚厉王蚡冒也就是这样征服陉隰的 。 ”后来又与庸军相遇 , 此次碰面均败北 , 唯有稗、鯈、鱼三族群在追击楚军 。 庸军说:“楚军不能力与他们战斗了 。 ”因此不加以防备 。 楚人乘驿站马匹在临品会师 , 分划为两组队伍 。 子越椒率先头部队走石溪水道 , 子贝率后续部队走仞山小道 , 前去偷伐庸国 。 秦军、巴军跟从楚师 , 诸群蛮族加入楚人阵营 , 最终灭掉了庸国 。 ”6、庸国后人土家族有关庸国的历史记载随着楚、秦、巴三国灭庸之战烟消云散 , 庸人在逃亡的迁徙中也从历史中消失踪迹 。 从流传于今的张家界、湘西的地名中可以看到 , 从遥远的庸国迁徙而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族群 , 在与当地族群经过了最初的冲突后 , 他们融入了土家族的先民中 , 并为我们留下一系列地名:庸州、大庸溪、施溶溪、大庸滩、大庸坪、大庸口、庸水、武陵江……在鄂西、张家界、湘西更为广大的山林中 。【更多精彩文章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