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无人驾驶的“远水”,难解百度谷歌的“近渴”?( 三 )


如今的谷歌刚好21岁 , 而百度则刚满20岁 , 他们似乎步入了中年危机 , 没有了年少时的热血 , 也缺乏创新的制度 。
无法逾越的障碍
自动驾驶对于谷歌和百度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谷歌期待通过无人驾驶找到第三次增长点 , 而百度则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依然能打 。
Waymo的完全无人驾驶开放至今 , 依旧没有安全事故出现 , 这足以证明了其技术的实力 。 但是 , 无人驾驶依然有巨大的安全隐患 。
2018年3月 , 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全球首起无人车致死事故 , 彼时一辆由Uber无人驾驶改装的沃尔沃SUV撞死了一名骑车过马路的行人 。
事故发生在晚上十点 , 距离出事6秒前 , 该车的自动驾驶系统检测到受害人 , 彼时 , 她正骑着一辆自行车过马路 , 但系统无法判断她到底是行人还是自行车 , 遂将她归类于“不明物体” 。
距离出事1.3秒前 , 系统终于识别到“自行车” , 并认为需要刹车来避免碰撞 。 但算法将该操作禁用了(其自动驾驶系统仅仅只在红绿灯处和有STOP的交通路牌标志处会自动刹车) , 换句话说 , 除非驾驶员踩刹车 , 否则即便Uber的无人车识别到前方有障碍物 , 也不会执行刹车操作 , 只会撞上去 。
不幸的是 , 当时驾驶员正在观看美国低头看“美国好声音“ , 根本没注意到系统警告 , 因此造成了安全事故 。
而禁用紧急刹车系统 , 是当时自动驾驶行业公认的解决方案 。 因为系统始终无法准备识别类似于动物、落叶等不明物体 , 也就是那1% , 甚至0.1%的风险依旧没有解决方案 。 而更多的从业者认为 , 没必要的追尾比开放紧急刹车系统更不安全 。
这是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 一旦出现恶性安全事件 , 影响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品牌形象 , 还包括资本市场对整个行业的期待 。
在测试阶段 , 很多公司依然把安全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 比如 , 百度虽然开放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 , 也仅仅是L4级别 , 同时测试时间严格避开了上下班高峰期 。
更进一步来看 , 无人驾驶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考验 , 还包括平台的运营能力 , 以及主机厂的联动等等 。 更重要的是 , 整个路网信息的全面升级才可以更好的做到车路协同 。
如此看来 , 今年百度世界大会上 , 李彦宏更新的“5年之内 , 无人驾驶技术会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的flag更像是无稽之谈 。 因为 , 短时间内无人驾驶不可能大规模商业化 。
眼下 , 科技公司能做的是在限定场景下 , 限定速度的商业化 , 比如园区送货车 。 但这不是巨头们的终点 。 他们需要做的是 , 熬过技术的漫长周期 , 迎来最终的大爆发 。 可是 , 想要做到这一点 , 必须有充足的弹药储备 。
【百度|无人驾驶的“远水”,难解百度谷歌的“近渴”?】或许 , 对于搜索巨头们 , 眼下创下乏力、人才流失的困境才更令人头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