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跌至1000万,是不能生,还是不愿生?

第一心理|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跌至1000万,是不能生,还是不愿生?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跌至1000万,是不能生,还是不愿生?】第一心理|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跌至1000万,是不能生,还是不愿生?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跌至1000万,是不能生,还是不愿生?

文章图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 , 较2107年下降200万 。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 , 65岁以上人口占比12.6% , 创自1949年以来新低 。 2022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 2033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
据专家猜测2020年我国出生的人口或有可能跌至1000万 。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没有人口基数 , 一个国家的运行势必受阻 。 我国近年新增人口数量逐渐走低 , 随之而来的人口危机亦渐渐逼近了我们 。
人口危机会导致我们面临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失、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问题 。 如果不想走日本的老路 , 解决人口问题于我们而言迫在眉睫 。

我国目前处于第三轮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 , 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 , 中后期出生的人尚处于35岁之前的主力生育年龄 。
如果人口增长错过了这一波婴儿潮 , 未来再想提升人口数量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
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持和标志 , 我国目前有14亿人口 , 但30年后可能会减至11亿 , 届时印度会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 而我国也会面临因为人口不足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
对于个人来讲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 会对产业带来结构性影响 , 转化成经济压力分摊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 对个体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幸福来说也是极大的阻力 。
对于生育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生育 , 从1949年以来我们经历了鼓励生育、限制节育以及人工流产、宽松阶段、最后到现在的全面二孩开放政策 。

既然一直以来都是有计划地在进行 , 为什么二孩开放政策的效应渐渐失灵了呢?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都绝对不是单一的 , 它集结了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 。
第一个不容忽视的便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
女性在生育上做出的努力和付出 , 千百年来一直被无视 , 而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她们越来越不愿意做这样的牺牲和付出 。
怀孕生子对女性来讲意味着 , 要承受激素环境变化带来的身体健康负担 , 12月以上的哺乳期 , 3-5年的全身心陪伴 。
最让女性感到恐惧的是 , 社会的歧视 。

一位职场女性一旦离开随时都会被替代 , 一到三年的时间完全有可能让一个人脱离社会 , 跟不上节奏 。 而资本主义是不会为此买单的 , 国家生育保险的保障对女性怀孕生子的保障力度并不够 。
这一切都让大部分女性在成为母亲这条路上犹豫不决 。
第二 , 生育成本太高 。
人类社会早期死亡率比较高 , 人类社会需要通过高生育率来对抗高死亡率 , 从而保证收益最大化 。
但随着文明的进步生育不再是一件盲目的事情 , 每个家庭对于生孩子更多的是出于情感需求 , 他们更在乎孩子出生以后的质量 , 而不是初始社会的数量 。
因此在孩子的培育问题上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成本 。
近些年的教育成本上升幅度极大 , 从1997年-2019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 。 公立幼儿园供给不足 , 很多家庭被迫选择了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 。

这使得教育花费在一个家庭中的占比过大 , 很多年轻夫妻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培育下一代 。
根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 , 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 , 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 , 大学阶段占29% 。
生养一个孩子 , 在教育上的投入就足够让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降低一半 , 更别说两个了 。
尤其对很多“四二一”结构的家庭 , 还需要承担双方老人的养老成本 , 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年轻人不敢有意愿自由生育 。
再者就是医疗费用、各方面物价的上升 。
自2004年-2018年 , 中国居民平均到医院机构诊疗人次从3.07人次上升至5.95人次 , 住院率从5.1%升至18.3% 。
2018年公立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322元、人均住院费用13313元 。
日益上升的医疗费用、各方面生活必需品的物价 , 都让很多适龄生育者对孩子望而却步 。 很多人都持有既然不能给他好的生活 , 就不要带他来这个世界承受激烈竞争的想法 。

第三 , 结婚率下降 。
中国结婚率从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 , 离婚率却持续走高 , 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 , 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1.4岁推迟到26.3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