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朋友圈|一线、新一线之后,我们来谈谈平台型城市


秦朔朋友圈|一线、新一线之后,我们来谈谈平台型城市
本文插图

“儿子 , 你大学毕业在外面漂泊好几年了 , 快回来找个安稳的工作娶妻生子吧 , 我和你妈等着抱孙子呢!”
“可是爸爸 , 我回去干什么呢?我现在所在的企业是做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的 ,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正好可以用上 , 我回去之后 , 家乡也没有这种类型的企业啊 , 那我的专业和技术岂不是浪费了?”
姨家表哥特别希望他的独生子大学毕业之后回老家陪在他身边 , 这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 , 而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想法——外面再好 , 不如家里踏实有安全感 , 儿子在外面工作 , 就等于丢了这个儿子 。
可年轻人追求的不是安全感 , 他们想要的是新鲜感和成就感 。
表面看似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 , 背后的实质是不同城市对年轻人的引力和斥力 。
一个城市日渐衰落 ,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 往往是从被自己的年轻人所抛弃开始的 。
之所以想起了这段对话 , 是因为前段时间秦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平台型城市 。 中国的城市 , 起初的分类有三种:

  • 按照常住人口来划分 ,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 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 , 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等;
  • 按照城市职能来划分 , 港口城市、旅游城市、资源城市、商贸城市等等 。
2013年 , 第一财经又根据综合商业指数对地级市进行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分类排名 。
可以看出 , 过往的城市分类是基于结果的分类 , 城市大不大、人口多不多、级别高不高、经济好不好 。
而今天的城市是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成长载体、价值创造源泉 , 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 分化也日渐明显 , 有的城市成为耀眼明星 , 有的城市不复当年之勇 , 那我们能否基于城市的“商业模式”、价值创造过程来对城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和分类呢?
羡慕明星城市的惊艳表现 , 知其然 , 更要知其所以然 , 方以为鉴 。
观察一个城市的商业模式 , 不妨类比参照企业的商业模式 。
过去二十多年 , 商业世界最大的改变就是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形态 , 大量的公司平台化使得平台公司普遍崛起 。 亚马逊、谷歌、Facebook、腾讯、阿里、美团和小米均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 , 这些平台型企业始于微末 , 却无远弗届 , 深刻地影响了经济格局和传统企业的战略转型方向 。
2014年 , 乌镇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 马化腾发表了“连接时代的探索”的主题演讲 , 他讲到 , “我们过去走了一些弯路 , 因为有了利润 , 我们发现太多机会 , 很多领域都进去了 。 但最近半年、一年 , 我们有很大的变化 , 修身养性、回归本质 。 把搜索业务与搜狐合作 , 电商业务与京东合作 , 我们回归到最本质 , 就是做连接器 。 ”
“我们不仅希望把人连接起来 , 还要把服务和设备连接起来 。 我们要打造一种更开放的生态 , 我们提供底层的通讯 , 用户认证 , 或者是储存 , 或者是分发的平台 , 或者是一些基于这个的交易支付平台 , 跟很多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 这个生态不可能只有几家包办一切 , 一定是开放共融的、很多合作伙伴参与的、分多层次的新生态 。 ”
成为平台 , 做好“基础设施” , 打造生态体系 , 这也是阿里一以贯之的战略 。
马云的接班人、阿里的新晋掌门人张勇曾在去年的罗汉堂数字经济年会上表示 , “平台不是一个人决定的 , 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 平台才更有效率 。 平台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组成的生命体 。 平台型公司并不是平台的所有者 , 而只是在运营这个平台 。 ”
腾讯和阿里们过去扶摇直上式的成长让我们见识到 , 平台战略可以让企业获得杠杆红利 , 发生爆炸式裂变效应 , 产生传统工业时代企业所不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