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你的“脸”正在被交易( 二 )


“在近几年 , 源于企业‘内鬼’的数据泄露比例 , 正在逐渐增多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 《财经》曾报道称 , 有80%的数据泄露 , 都是企业内部员工所为 。 几乎所有用户资金和核心隐私数据比较集中的领域 , 无论是金融保险、工商、文娱、电信运营 , 还是医疗、外卖、酒店等生活消费行业 , 在数据最下层的生产环节 , 黑产的数据“搬运工” , 无处不在 。
今年5月 , 江苏省淮安市警方破获了一起建设银行某员工贩卖用户信息数据的案件 。 该员工将相关银行卡使用人的身份信息、余额甚至交易记录等售卖给了黑产下家 , 一年时间内个人获利收入超过30万元 。 而该案件涉及的数据贩卖产业链中 , 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数据5万多条 , 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 。 而关于该案 , 警方早在2019年6月 , 就注意到有人通过QQ等通讯工具出售银行卡相关信息 , 并声称只需要提供银行卡号或身份证号 , 就可以查询到该银行卡使用人的全部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等 。
早在2017年初 , 央视也曾曝光了一起数据泄露事件 , 包含了50亿条公民数据信息 , 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京东 。 而据警方通报 , 嫌犯是京东网络安全部的内部网络工程师 , 和盗卖个人信息的数据商贩勾结“监守自盗” 。
数据 你的“脸”正在被交易
文章图片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各类相关案件信息可见 , 这些倒卖信息的案犯 , 每条信息贵的也不过几元钱 。 2018年 , 天津的一起贩卖信息案件中 , 有38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被出售 , 获利不过7200元 。 计算起来 , 每条信息也不过几分钱 。
360网络安全响应中心高级安全分析师韩昊晟曾透露 , 多数用户为了方便 , 往往使用“一套密码走天下” , 但这也为黑灰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黑客利用大量已经泄露的用户社交软件和邮箱的账号等 , 建立起字典表 , 使用软件将其在不同的网站上不停地批量尝试登录 , 这就是“撞库” 。
这意味着 , 只要黑客拿到一个平台上泄露的信息 , 在其他网站上进行尝试 , 就可以“撞”出更多目标网站上的账号信息 。
通过各种渠道 , 这些泄露的数据 , 除了被销售之外 , 也积累成为黑客们的结构化数据库 , 也就是“社工库” 。 人脸信息 , 再加上各种泄露的其他个人身份信息 , 这些包罗万象的全面的社工库数据 , 就为各种涉及虚假信息交易的黑灰产 , 提供了数据基础 。
数据 你的“脸”正在被交易
文章图片

“脸”被用来做什么?
在售卖“AI换脸”软件的商家手中 , 往往能提供一串明星视频名单 , 囊括了国内知名的一二线女星 , 任客户选择 。 当然 , 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明星视频 , 而是经过“换脸”处理后的结果 。
数据 你的“脸”正在被交易
文章图片

某AI换脸“商家”发布的女星视频列表
AI换脸技术自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争议 , 它固然为影视行业提供了便利 , 但也给部分人提供了“商机”:对一些情色视频进行人脸替换后打包售卖 , 而换脸对象自然是知名女星才更受欢迎 。
一年前 , 换脸软件“ZAO”一度爆火 。 用户只需在APP中上传一张照片 , 就能将之替换到各种人物身上 , 无论是“小李子”、梦露还是周润发 , 都惟妙惟肖 。 但它让大众感知到的 , 不仅是“AI换脸”的神奇 , 还有可怕之处:这些上传的照片信息 , 将会被如何处理?一旦有人利用这项技术 , 生成几可乱真的视频 , 发布虚假信息 , 又会给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多大的隐患?于是 , ZAO在上线三天后 , 即经历了从APP Store的排名第二到被相关部门约谈、继而下架的命运 。
但实际上 , 一套关于人脸识别数据的AI黑产链条早已存在并成型 , AI换脸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
在不同的网络平台或APP应用上注册认证时需要的身份证照片 , 可通过各种方式被大量收集 。 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日渐成熟 , 活体检测正在成为金融、电信等互联网领域注册登录的主要验证方式 。 于是 , 为了应对不同的应用平台上的“刷脸” , 一种名为“过脸”的业务已然诞生 。
几位安全行业人士都透露 , 利用PS等工具 , 就可以制作出一张带背景的人脸图 , 再通过动态视频软件 , 完成简单的眨眼等动作的视频即可生成 。
燃财经在贴吧等网络平台上通过搜索发现 , 目前仍然有兜售“AI换脸教程”和“过脸技术软件”的帖子存在 。 在卖方的QQ号里也提供了相关“业务”的介绍 , 可以“过脸”注册的对象包括58同城、智联招聘等各类平台;或者可提供照片为被冻结的微信、支付宝账号解封等 。
数据 你的“脸”正在被交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