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纵横谈|对“刷脸”技术要早干预严监管
购物时“刷脸”支付、用手机时“刷脸”解锁,进小区时“刷脸”开门,坐高铁时“刷脸”进站……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脸” 。近日,《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发布 。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刷脸支付”最为普及 。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据央视新闻10月27日报道)
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且都是真人的生活照、自拍照 。在媒体报道的两起案件里,犯罪嫌疑人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预处理,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了人脸核验机制,得以实施犯罪 。如此低的非法获取信息门槛,如此多的安全风险漏洞,让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要更加注意自己的信息安全 。
技术的发展,有时候会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比如,过去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法律和监管手段往往滞后,出了事才介入,经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时下,“刷脸”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且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 。广大民众已经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将人脸信息数据交给了商家、机构,却未能掌握人脸信息的主导权,加之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给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留下可乘之机 。因此,对于人脸识别这种正在飞速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监管应当打一个“提前量”,提前介入、尽早干预,以防出现技术失控、滥用现象 。
目前,在立法层面上,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 。比如《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 。我国《民法典》规定,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 。由此可见,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必须严格控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刷脸”技术进行干预和监管,也是有法可依的 。
【人脸|纵横谈|对“刷脸”技术要早干预严监管】身处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在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监管部门更应该采取同步关注、跟踪调查、即时监督的策略,将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商业应用、数据存管、信息处理等环节,纳入监管序列 。同时,也要以法律为武器,对非法买卖、盗用人脸信息数据的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震慑 。可以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个人信息安全一定能得到妥善保护 。(江德斌)
推荐阅读
- 口罩|以假乱真!巴西艺术家画真人脸口罩 效果逼真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起底刷脸违法利益链:专业技术处理一条龙 个人信息如何远离“裸奔”风险
- 救助|在线刷脸即可申请社会救助
- 人工智能|智能门锁、校园人脸管理服务平台……多款人工智能产品线上亮相
- 连州|一车一盔、识别年龄、人脸…连州共享小黄车重新上市运营
- 人脸识别|【大国小鲜@基层之治】从3个小故事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扬州工”
- 电商|纵横谈|让套路走开,让“双11”走得更远
- 人脸识别技术|当你的脸变成一串“密码”之后……
- 人脸识别技术|当你的脸变成一串
- 人脸识别技术|担忧人脸识别技术有照片泄露风险 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