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二 )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曾经在豆瓣工作过的小A表示:“水军无法完全避免 ,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撼动豆瓣评分的公信力 , 目前豆瓣评分仍然是最具有口碑参考价值的数据 。 ”另一个从业者则表示:“在电影上映前 , 我们会组织人员在豆瓣、猫眼、淘票票刷想看 。 ”在刷分时 , 他们会以同期上映的同等量级电影为参考标准 。大众点评同样存在刷分 。 据亲身经历的大众点评VIP7级用户小F透露 , 组织者被称为“局头” , 经常会在群里发布“某店免费霸王餐消息” , 需6图加140字优质点评在小红书微博点评等多个平台发布 , 商家自己承担餐饮费用 , 给自己把分数刷上去 , 未能完成者则会被拉黑 。其实 , 水军又何止是存在于豆瓣 , 从抖音快手到微信B站微博 , 水军的身影无处不在 。豆瓣“慢商业”化 , 如何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豆瓣评分是如何拥有今时今日地位的?豆瓣上线之初的原始形态只有“豆瓣读书” , “豆瓣电影”是在两个月之后 , 由“爱看电影”小组进化而来的 。早年间的豆瓣有着良好的社区氛围 , 也因此沉淀了一批有圈层影响力的优质用户 , “标记”行为成为一种自我记录的仪式感 , 同样也是一种寻找同好的方式 , 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标记之列 , 使得评分“口碑权威性”逐渐深入人心 。 此后类似豆瓣与毕志飞的“对撕”事件不断 , 更提高了其知名度 , 去商业化和独特的算法机制进一步维护了这种“纯粹性”和“权威性” 。 也正因如此 , 随着用户体量扩大 , 粉圈生态和水军灰产近几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入侵豆瓣 。就其算法来看 , 越多人点“看过”的电影 , 评分公正性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越小 。 由于产品五星机制的设计 , 相比十星机制设计的评分网站如IMDB而言 , 豆瓣高分区间分布更多 。 不可否认的是 , 豆瓣评分具有一定的“文艺青年喜好倾向性” , 与国外的烂番茄、IMDB 、Metacritic等评分网站相比通常有差别 , 动画片、爱情片等更有“文艺清新”属性的类型可能评分更高 , 例如喜剧片等不太受文青待见的类型通常评分偏低 。值得警惕的是 , 除了水军灰产之外 , 豆瓣评分正在越来越多地沦为情绪宣泄出口:有一面倒的五星 , 就有一面倒的一星 。 在227事件中 , 肖战出演过的所有影视作品 , 从《庆余年》到《陈情令》均被狂打一星 , 用以表现对他本人的抵制 , 《余欢水》因讽刺女权言论得罪女性群体 , 评分从开分之初的8.5分猛降至7.4分 , 并上升到正午阳光整个公司 , “由个人上升到整个剧集乃至整个公司”的“一星运动”不在少数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另外 , 自身成为众多水军的安身立命之地 , 甚至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 当年的许多大V也已转型成为了KOL , 例如“桃桃淘电影” , 与之形成对照反差的是 , 尽管拥有独特的音影书兴趣社交属性 , 很早就已采用个性算法推荐机制 , 但“文艺青年精神角落”豆瓣的商业化进程一直十分堪忧 。十几年成长历程中生发出陌生人社交、票务平台等无数种可能 , 却又一一错过风口 , 2011年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后 , 豆瓣时隔9年才迎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战略投资 。 从分散APP的失误 , 到多次改版的瞻前顾后 , 再到维护用户体验的坚持 , 甚至因此而拒绝广告 , 时不时就会有媒体出来凭吊一番豆瓣 , 但某种程度上 , 豆瓣也因为互联网世界绝无仅有的“慢”和“去商业化”的坚持 , 而获得了包括投资人和用户在内的另一种尊重 。 比如此前刷屏的那篇《阿北不是老板 , 豆瓣不是公司》 。水军和粉圈入侵危害评分公正性 , 商业化缓慢 , 多重压力下 , 不断被唱衰的豆瓣能够维护那份“精神角落”的纯粹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 无论如何 , 对于爱它的那个小众群体来说 , 豆瓣是独一无二 , 并且无可替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