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店铺被“深度模仿”事件频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特色店铺因其独具一格的风格而往往成为业界翘楚 , 而这种特色也极易成为同行模仿的对象 , 近年来 , 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 , 同行业间所谓的“深度模范”事件也不绝于耳 , 比如 , 最近炒得非常热的明星郑凯“火凤祥火锅”火锅店抄袭“成都吼堂老火锅”事件 , 一度登上微博热搜首位 , 虽然这件事双方最终以和解收场 , 但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却十分突出 。一是存在不正当竞争风险 。 商业活动中 , 为提升市场占有率 , 很多市场主体会选择使用与同行业知名品牌相近的商标、名称、包装等商业标识 , 这些标识、标志虽然与品牌存在差异 , 但或多或少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误导 , 造成侵权 。 而这种现象往往不在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 。二是对创新精神带来不小冲击 。 无论是装潢、设计还是商标 , 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和市场的洗礼 , 其中付出的隐性成本难以估计 , 而所谓的“深度模仿”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抄袭、“山寨” , 这种“深度模仿”以极低的成本享受到创新带来的利益成果 , 将极大打击创新行为 , 对致力于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发展大环境的中国来说 , 无疑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 一边是极高的创新成本和试错成本 , 另一边是几乎为零的创新投入 , 在没有强有力保护和约束的环境下 ,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会随着“深度模范”而逐渐消退 , 对未来市场都会带来冲击 。三是也要警惕被模仿对象可能带来的价格垄断 。 “深度模仿”之所以能够赢得一定市场 , 其关键在于消费者能够付出更低的成本去获得同样或者相似的体验 。 而这其中的问题就在于 , 很多被模仿者也存在凭借其行业的特殊地位虚抬价格等行为 。 很多消费者表示 , 相对于“正牌”高昂的费用来讲 , “深度模仿”品牌亲民的价格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四是违法成本较低 。 相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抄袭 , 市场行为的抄袭相对危害性小 , 加上市场主体多元 , 企业查找侵权行为成本极高 , 而且 , “深度模仿”行为往往会选择性地避开被模仿对象的覆盖区域 , 这就导致很多侵权行为的违法成本很低 , 大多数即便被发现 , 也多以庭外调解或者双方内部和解结束 。 相较于高昂的创新成本和试错成本 , 这点违法成本往往可以被忽略 , 这就给市场树立了一种错误的风向标 。 比如 , 在一些超市尤其是农村超市、门市售卖的很多产品的包装、名称都与品牌相似 , 价格却比品牌便宜不少 。 一款名为“大龙”的辣条产品 , 其包装设计同知名辣条品牌“卫龙”十分相似 , 而价格则不到“卫龙”的三分之二 。 这类产品在批发市场拥有很大的占有率 , 大多也都销往了农村地区 , 由于“卫龙”等知名品牌的销售多集中在城市、城镇 , 对农村地区的覆盖面不广 , 加上维权成本高 , 所以很少出现追究侵权行为的案例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侵权行为 。对此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对“深度模仿”行为的法律界定 , 明确类似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 提高违法侵权的成本 。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品牌产品的市场运营 , 确保价格处在合理区间 , 防止出现依托品牌效应 , 无序抬高产品价格的情况 , 也能进一步阻断“高度模仿”的生存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