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刘联盟(6)江东基业》

18读《孙刘联盟(6)江东基业》隆中对策确定了软柿子战略 , 即“柿子拣软的捏” , 这一战略可以定义为欺软怕硬 。 根据这一战略 , 刘璋人“不坏” , 但因兵力羸弱而被定性为“软柿子”并且最终被捏扁 。 软柿子战略仅考量柿子是硬是软 , 至于柿子是好是坏则不在考量范围之内 。 曹操有操贼的美誉 , 但操贼是“硬柿子” , 隆中战略设计者当然不可能将“操贼”这个硬柿子设定为被扁的对象 。 诸葛亮明确地告诉刘备 , “诚不可与争锋” , 因为柿子不可以拣硬的捏 。 软柿子战略也代表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一种成熟的政治境界 , 另一种做派 , 则无视柿子是硬是软 , 这代表了一种僵硬的、幼稚的政治境界 , 这一做派的代表人物是孙坚 。孙坚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曾这样骂袁术:“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 , 而将军受谮润之言 , 还相嫌疑” 。 孙坚可能没有意识到 , 讨伐董卓对东吴而言是一个赔本的和危险的买卖 , 这是一个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简单的道理 。 首先 , 孙坚讨伐董卓无异于“柿子拣硬的捏” , 这是最具灾难性的行为 。 其次 , 孙坚讨伐董卓缺少政治上的必要性 。 孙坚参与讨伐董卓其实是一个方向性错误 , 这种不清楚自己利益诉求为何物的思维方法 , 决定了孙坚不适合“大搞阴谋诡计” , 也决定了孙坚乃至整个东吴集团“走不远” 。 最后 , 孙坚讨伐董卓缺少政治上的正当性 , 因为献帝未下旨讨伐董卓 。 服从矫诏 , 有可能费力而不讨好 。孙坚讨伐董卓和袁氏兄弟讨伐董卓具有不同的性质 。 袁氏兄弟参与讨伐董卓是因为有“家门之私仇” , 袁氏兄弟讨伐董卓代表了一种道德诉求 , 但是袁氏兄弟此举等于选择“柿子拣硬的捏” , 因而也不算策略 。 孙坚既不具备道德上的诉求又不熟谙软柿子战略 , 孙坚实际上是在替袁氏兄弟火中取栗 , 一个不该去捏柿子的人竟然去捏了一只硬柿子 ,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后来董卓派心腹将领李傕向孙坚提亲 , 孙坚竟然这样答复李傕:“卓逆天无道 , 荡覆王室 , 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 , 则吾我死不瞑目 , 岂将与乃和亲”!这些骂董卓的话 , 本来应该由献帝刘协来骂 , 现在献帝不骂 , 孙坚就不应该骂 。 献帝由于种种原因认为没必要说极端的话 , 孙坚这时却大放厥词 , 这种僭越行为十分幼稚可笑 。 董卓荡覆的是王室 , 又不是孙坚的宗室 。 “勇烈”是孙坚的资本 , 也是孙坚唯一的资本 , 问题在于 , 作为一个诸侯 , 仅仅“勇烈”是远远不够的 。 斗勇不斗智 , 其终局将是败局 。软柿子战略不仅得以锁定正确的政治靶向物 , 而且还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 。 软柿子战略通过“捏软柿子”来达到扩充实力的目的 , 硬柿子战略则不足取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往往是因为捏了硬柿子 。 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 , 曹操同样违反了软柿子战略以致铩羽而归 , 曹操将失败归因于同盟军的不合作 。 曹操骂道:“竖子不足与谋!”但是 , “竖子”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潜在的危机 , 加之“十八路诸侯”实力不济 , 同床异梦 , 内讧不已 , 投机性压倒所谓的正义性 , “十八路诸侯”的归宿当然是崩盘了事 。 合纵反秦的失败 , 早已提示诸侯联盟的不靠谱性 , 袁绍和曹操竟然复制了苏秦的覆辙 。 那时的曹操 , 其实是不很成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