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文艺兵吴文芳:“我们在坑道里演,子弹在头上飞!”
10月27日报道 (文/赵洪南)
吴文芳从柜子里拿出一本已经泛黄的小本子 , 本子封面上有一行楷体字“1950年—1952年(于朝鲜)” , 这是记录他朝鲜战场经历的日记 。
70年过去了 , 日记中记录的那段战火中的岁月 , 老人无怨无悔 , 难以忘怀 。
“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
1946年 , 刚刚14岁的吴文芳就应征入伍 , 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 , 能歌善舞的他被选入部队文工团 。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工作队既是宣传队 , 还是服务队 , 也是战斗队 。
1950年10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 , 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身为部队文工团文艺兵的吴文芳也在其中 , 那年他18岁 。
在朝鲜战场 ,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出了“文艺工作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的号召 , 将文化工作的重心移至前线战场 。
吴文芳到了前线之后 , 几乎一直在与坑道打交道 。由于坑道过于狭小 , 不便于集中开展文娱活动 , 各单位的文工团就分散成若干小组 , 深入坑道内进行慰问演出 。
吴文芳还记得 , “演出时 , 我们的山头和敌人的山头之间相距也就20米 , 走到对面也只有100米 。我们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演出” 。
“子弹就在头上嗖嗖地飞!”吴文芳说 , 去往我军各据点都是通过在山上挖出来的交通壕 , 必须有一个专门带路的 , “看他跑我们就跑 , 看他蹲下隐蔽我们就跟着蹲下隐蔽” 。
抗美援朝期间 , 不仅各级文工团队深入坑道 , 到处进行慰问、鼓舞斗志 , 而且战斗在前线的广大志愿军指战员 , 在战斗间隙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基础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 如歌曲《志愿军战歌》《来一个歼敌大竞赛》等 。
老人对那首诞生于战场、描写坑道战的歌曲记忆犹新 。“地道坚又牢 , 门口开在半山腰 。弯弯曲曲的交通沟 , 宽宽敞敞像街道 。大山开上几层楼 , 石头搬家我住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唱起这首歌时 , 腰板挺直 , 声音洪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文芳年轻时照片(受访者供图)
带着手榴弹去慰问演出
吴文芳印象最深的带到前线阵地的慰问品是一颗手榴弹 。
“那一次 , 我们是6名文工团战士去前线给1名战士慰问演出 。”吴文芳说 , 当时我军正处于防御战阶段 , 为了减少伤亡 , 上级命令由1名战士防守一个山头 。吴文芳还记得防守在那个山头的战士是343团8连的副班长 , 叫梁庆友 。
“我们带着师首长给他的手榴弹 , 通过外壕和交通沟 , 到前线去了 。交给他手榴弹时 , 我还编了一小段歌唱给他 , ‘手榴弹 , 黑脑瓜 , 见到敌人就爆炸……’告诉他师首长鼓励他用这手榴弹多杀敌!”
后来吴文芳才知道 , 就在慰问演出的第二天 , 梁庆友用手榴弹、破甲弹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 守住了阵地 , 梁庆友也在这次防守中立了功 。
老人回忆说 , 当年在朝鲜战场表演的很多节目都是现编的 , 就是上了阵地进行现场采访 ,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后 , 就现场发挥 , 即兴表演 。因为反映的就是战地现状 , 所以深受战士们喜爱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文芳接受采访人员采访(赵洪南 摄)
躲在耕牛身后保住性命
战场上的死亡威胁无处不在 , 吴文芳说:“在朝鲜战场没有什么前后方之分 , 因为敌人掌握着制空权 。”每次文工团慰问演出 , 部队都要在演出场地四周布置观察哨所 , 时刻预防敌机轰炸 。
一次 , 在转移的路上 , 文工团遭遇了50多架敌机的扫射和轰炸 。当时四周都是平地 , 根本无处藏身 , 吴文芳躲在了一头耕牛的身后 , 才保住了性命 。
推荐阅读
- 战俘|这群美国战俘,为何会选择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 志愿军|吓破敌胆!志愿军一人俘获63名俘虏用的一杆什么样的枪?
- 志愿军|“19天生产10万把军镐”
- 冲锋枪|志愿军吓破敌胆的“战力倍增器”
- 50式冲锋枪|志愿军近战夜战的利器:国产50式冲锋枪
- 坦克|“万岁军”的功勋炮
- 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只用了半个小时 让整个民族一起沸腾
- 中国人民志愿军|“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 参军|志愿军老战士朱法印:“心里没有怕,只想着消灭敌人”
-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白清林:“不管啥样的敌人来,咱都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