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起点与终点在西藏边防和陆军工程大学间变换,背后意味深长

研究生|起点与终点在西藏边防和陆军工程大学间变换,背后意味深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学员朱允来入学前(左四)在雪域高原与官兵一起巡逻 。刘晓东摄
告别雪山 , 西藏阿里军分区某部参谋朱允来背上行囊前往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 开始了崭新的求学之路;
走进雪山 , 陆军工程大学领导专家组一行前往拉萨 , 与西藏军区签署《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 。
金陵十月 , 起点与终点在西藏边防和陆军工程大学之间位移变换 , 这“一来一去”的背后意味深长——
来 , 意味着部队官兵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去 , 意味着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和对职责使命的担当 。
今天 , 就让我们走进陆军工程大学 , 去聆听他们关于“渴望”的故事——
渴 望
■刘好全 解放军报特约采访人员 朱桁冈
研究生|起点与终点在西藏边防和陆军工程大学间变换,背后意味深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陆军工程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新学员欢呼雀跃的场景 。朱桁冈摄
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而来——
少一些功利安逸 , 多一些坚持与坚守
到南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 来自西藏阿里的2020级研究生新学员朱允来还是感觉有些醉氧:疲倦、嗜睡 。5年的高原生活赋予了这个籍贯江苏南通的小伙子浓烈的高原味道——
紫红的脸庞 , 风沙雕刻的痕迹清晰可见 , 说话有些拖着后鼻音 , 如果不是自己介绍 , 旁人很难看出他是出生于1991年的江南小伙儿 。
朱允来所在连队是位于海拔4600米的扎西岗边防连 , 201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雪域高原戍边模范连”称号 。此番军校之行 , 他特意带了一张雪域巡逻的照片:莽莽雪原 , 他和战士们席地而坐吃着干粮 , 身旁是高大的军马和飘扬的五星红旗 。
“毕业刚分配到阿里时 , 面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 我也曾经历从兴奋到犹疑到适应 , 再到坚定的心路历程 。几年后 , 越工作越感到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 觉得应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边防 , 所以选择报考了军校研究生 。”谈起读研初衷 , 朱允来如是说 。
对于学科专业选择 , 朱允来给采访人员讲述了他在部队时的经历:在特殊地域和极寒条件下 , 很多常见的训练项目在高原却难以开展 , “能否开发一个高原训练系统 , 运用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各种训练情况实时模拟 , 从而解决高原训练难的问题?”
“考研报名时 , 看到‘作战模拟与训练仿真’学科方向时 , 一下子被吸引了 。”带着对解决部队训练实际问题的渴望 , 朱允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学科方向并积极备考 。
采访中 , 朱允来问了采访人员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凌晨4点的阿里吗?
正当采访人员疑惑时 , 朱允来说 , 基层干部考研不容易 , 白天工作没时间复习 , 只能利用午休和晚上熄灯后的时间 。阿里的深冬 , 冷得人直打哆嗦 , 为了驱寒 , 我接一盆热水暖暖手、泡泡脚接着学 , 这一学常常就到了凌晨4点(相当于内地凌晨2点) 。“我希望几年后学成回阿里 , 能更好地解决部队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
朱允来是陆军工程大学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 也是该校研究生培养推动由“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一个缩影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今年 , 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80人 , 占总计划的67% , 朱允来就是这二百八十分之一 , 预计今后两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70% 。
“这是我的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 这是他青春留下的散文诗 , 多年以后我看得泪流不止 ,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上军校研究生的前一个晚上 , 参谋徐杨洋捧着心爱的吉他再次哼唱起这首《父亲的散文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