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了30多年才明白:有些苦,不必受

编者注:常言道: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现实是 , 生于忧患 , 难以入眠 。许多人即使晚上回到了家 , 也没有那种安定感 , 只能通过刷微博打游戏 , 把自己弄得很累 , 再被动地睡着 。日复一日的紧张 , 夜复一夜的晚睡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放松和安心 。上个月我去北京采访了黄澜老师 。 她是《我的前半生》《如懿传》《虎妈猫爸》等热门电视剧的制作人 , 《非诚勿扰》常驻嘉宾 , 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她也曾焦灼地在社会力争上游 。 在经历了事业起伏、育儿困境、离婚之后 , 她找到了内心的安定 。我们在对话中发现:人们本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 ,却被一种从小伴随的忧患意识给压制了 。今天这篇文章 , 整理来自 黄 澜 老师的自述、访谈 , 由编辑做文字处理 , 经黄澜老师本人同意发出 。自述丨黄澜采写编辑 | 五花鹿01一出生就被忧患驱动的人忧患意识对我而言 , 并不陌生 。和很多人一样 , 从小我爸爸对我是高要求严标准 。他灌输了我很多的“真理”:你要好好学习 , 不然以后找不到工作 , 谁养你;你如果很差 , 父母就不爱你了 , 社会就不需要你 。在他的鞭策下 , 我考上了很好的学校 , 出国留学 , 毕业后在体制内找到了让人羡慕的工作 。按照世俗的标准 , 我很棒 , 很有成绩 。但我深刻地体验到:即使有成就 , 也没办法停止焦灼 。就算养得起自己 , 被社会需要 , 甚至结了婚买了房生了娃 , 却永远都被一种弥漫性的担忧围绕着:担心着下一个项目能不能顺利 , 担心着丈夫有没有时间陪家人 , 担心着孩子的学业问题……没完没了 。但尽管如此 , 我也继续着这种生活状态 。 毕竟变得优秀更重要 , 反正焦灼的情绪压抑一下就过去了 。可当我把这一切套在儿子身上 , 却产生了反作用 。焦虑了30多年才明白:有些苦,不必受
为了让他更加卓越 , 我急着给他找个好学校 , 逼他上各种课外班 , 考试不好就给他加作业 , 唯恐他落后 。但却渐渐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他越来越容易不安 , 在我面前总忍不住想讲笑话 , 我感觉他在试图缓解我的焦虑 。三四年级时 , 他患上了抽动症 , 讲话时鼻子会忍不住抽动 。 我去网上查 , 他们说是因为精神紧张 。刚好那时我在制作一个育儿剧 , 看了很多教育类书籍 , 我意识到这些紧张 , 很可能源自于我 。这给了我极大的冲击 。我本以为他可以像我小时候一样 , 盯一盯催一催逼一逼 , 等他优秀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 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当我们在一代代的教育中缺乏信任而充满担忧时 , 他会感受到我对这个世界满满的焦虑 , 于是也焦虑了 。这些焦虑累计到一定程度 , 就会生病 。但“生病”的 , 岂止小孩 。很多成人表面云淡风轻 , 一真正接触 , 就会发现整个人焦虑得不行 , 不断地刷手机 , 不断关注各种外界的事情 , 就像一匹担惊受怕的马 , 逼着自己不断前行 。这也是我的常态 。于是我开始想 , 这些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为什么我们过成了这个样子?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 让我第一次有了怀疑:过去30多年的忧虑 , 是真的有用么?02安乐和宽松给我带来的惊喜当时意识到孩子都病了之后 , 我不改也得改了 。我告诉自己 , 比起优秀 , 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并且努力说服自己放下忧虑:我的孩子又漂亮又聪明又善良 , 为什么他将来还能吃不上饭呢?我担心什么呢?然后真心诚意地告诉他:只要不坐牢(不触碰法律底线)、不啃老(能独立生活) , 将来优秀不优秀无所谓 。本来想着顺其自然 , 但神奇的是 , 当我不管他、不担心他了之后 , 他反而更好了 。焦虑了30多年才明白:有些苦,不必受
黄澜的儿子他现在自己选择未来的专业 , 掌握学习的节奏 , 变得开朗自信 ,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这些变化 , 让我怀疑这么多年的焦虑也许根本无用 。中国式教育往往会说 , 要不是我当年对你严格和督促 , 你也许没有今天 。 但从儿子身上我看到:如果我们接受的是宽松的、信任的教育 , 也许我们会更优秀 , 至少是更快乐和幸福 。这启发了我更深层的思考 。这两种教育的区别 , 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世界和自我 。严厉的教育 , 背后的逻辑是忧患意识:世界风险未卜 , 一不小心被淘汰;我们只是无力的棋子 , 只能不断前行 , 降低风险 。而宽松的教育 , 背后的逻辑则是放松的:世界有迹可循 , 大概率的事都有规律;我们“有能为力” , 随性去做 , 怎么都不会太差 。我们一直习惯用第一种逻辑去看待世界:不忧患 , 工作就会松懈 , 然后被淘汰、被裁员;不忧患 , 不拼命买学区房 , 孩子见识就会少;不忧患 , 孩子学习差、老公出轨 , 分分钟的事情 。我们依赖它来提醒我们一些世界的风险 , 督促自己的提升 。却不知道 , 它其实是一个猪队友 。03戳破忧患意识的谎言忧患意识对我们的促进 , 其实是在帮倒忙 。表面上 , 我们要用它催着自己、催着下属、催着孩子 , 确保我们的任务能一次次完成 。似乎只要不忧患 , 我们就没有前行的动力 。但真相是:过于忧患 , 掩盖了我们其他的积极动力 。如果一个人不忧患 , 不需要为了避免被裁员而工作 , 而是带着兴趣努力 , 他会不自觉想要钻研和学习 , 这样一来 , 工作效果反而更好 。每个人生来就有追逐优秀和成功的积极动力 。但正是过多的忧患挤走了这些动力 , 掩盖我们的热情、兴趣和欲望 , 导致我们不得不依赖它来催促自己 。可这种催促的效果 , 比内心动力要差很多 。它总伴随着一惊一乍的外界压力 , 不仅打断我们的专注 , 还消耗我们做正事的精力 , 导致一种常态:间歇性鸡血 , 持续性心累 。许多人不上进 , 根本不是没有忧患 , 而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担忧 , 于是索性什么都不干 , 因为知道自己干不过这个危险的世界 。而即便被它逼着努力了成功了 , 又如何?很多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 , 却也变成了一个抑郁的空心人——不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 , 未来想干什么 。你也许会说 , 即使我不忧患 , 也没用啊 。 这个世界上 , 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危险 , 打开新闻、微博 , 每天负面的事情那么多 。的确 , 在这个信息时代 , 世界上每一处地方发生的悲剧 , 都有可能被放大 。 我们几代人从战争时代走来 , 经过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动 , 不安感一代代传承和加强 。但只有我们沉下来看生活 , 才会发现:除了小概率的意外、疾病之外 ,大部分好事坏事都是有迹可循的 。一个人即使起点不高 , 但只要肯沉下心来钻研几年 , 掌握一种本领 , 一定会很不错 。 就像电影《哪吒》导演饺子 , 以及周围每个在平凡中熠熠生辉的人 。孩子即使学习不好 , 但只要找到感兴趣的地方 , 往往还是能出成就的 。 尽管他上的学校没有好的人脉和视野 , 但等他的能力到了一定程度 , 外界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每件世俗定义的坏事 , 也有它到来的原因:补充我们人生未知的教训 。 就像在《我的前半生》里 , 罗子君的离婚 , 让她不再依赖 , 活得更自主 。所以真相其实是:世界有迹可循 , 我们有能为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