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困境:越战奥本行动中的美军无线电指挥官

最近有一个小众游戏在军事玩家圈子里吸引了不少的眼球 。 那就是由波兰制作组Serious Sims制作的《无线电指挥官》: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名越战时期的美军连长 , 凭借一部电台、一张地图和一些算子 , 在战场以外的作战帐篷里听取下属部队的报告 , 分析作战态势 , 并遥控他们完成一系列作战任务 。现实困境:越战奥本行动中的美军无线电指挥官
《无线电指挥官》的游戏截图;这款游戏在发售之后 , 除了因其独特的游戏机制而得到了广泛好评之外 , 还正因为如此被广大玩家戏称为“常凯申模拟器” 。 确实 , 从人们的主观角度出发 , 远在战场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的指挥官 , 虽然似乎“很酷” , 但是由于媒介的缺乏和信息的模糊性 , 对局面的掌握和控制(“微操”)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在游戏中 , 无线电信号经常不理想 , 部队会报告错误的坐标 , 对敌人的数量和方位估计往往有误差 , 甚至有时会迷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 被伏击的部队往往在援军抵达前崩溃 , 机降部队落在了越共的伏击圈里 , 呼叫的炮击和空中支援砸到了己方部队的头上 。但是 , 这并非只是游戏中的困境 。 事实上 , 这也是现实中的指挥官们的困境 。 特别是在通信技术还不理想的越南战争时期 , 又特别是执行风险很大(可能仅次于伞降)、最为复杂的机降作战时 , 这样的困境往往会决定任务的胜败和官兵的生死 。 很多读者应该听说过在1965年11月的德浪河谷战斗中 , 因为美方情报严重失误 , 导致实施机降的第7骑兵团1营被2个越共步兵团围攻 , 损失重大的战例 。 而今天在这里要讲的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战争中的另一场失败的机降进攻作战 。现实困境:越战奥本行动中的美军无线电指挥官
德浪河谷战斗对美军而言完全不能说是成功的;1967年对驻越美军而言是艰苦的一年 。 随着北越军队大量向南方渗透 , 越南战争的烈度和血腥程度已经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 而美军官兵的伤亡也陡然上升 。 在这一年中有11153名美军士兵战死越南 , 是此前全部年份美军战死数总和的1.3倍 。 即便如此 , 约翰逊政府、麦克纳马拉主导的国防部以及威斯特摩兰将军所指挥的驻越军事援助司令部(MACV)仍在大谈战争局面“正在走向胜利” 。他们的乐观主义是基于这样一种“数学” , 毋宁说是哲学的原则:在越南这样一种没有前线、没有后方的新的战争形式下 , 战斗、战役和整个战争的结果应该通过敌人的战场遗尸数目、特别是敌我双方交换比所决定 , 而MACV对交换比的期望达到了1:10 , 且认为美军完全有能力去维持这样巨大的交换比优势;所以 , 即使美军付出了一定的伤亡 , 那也意味着敌军付出了更为惨烈的代价 。 比如根据美军统计 , 1967年共击毙越共/北越军88104人;同年南越人口约1600万人 , 北越约2400万人 。 美军将通过这种消耗战法耗尽越共和北越的人力 , 从而赢得这场没有胜利方式的漫长战争 。现实困境:越战奥本行动中的美军无线电指挥官
行进在越南丛林中的美军部队;在这种战争哲学的指导下 , 驻岘港的美第1海军陆战师在1967年的最后五天里 , 计划以一次搜索歼灭行动作为这一年艰苦战斗的收尾 。 这次行动的目标是岘港以南约23公里、位于秋瓫河中央的浮丘岛 。 这个岛在美第1海军陆战师和第23步兵师的战斗分界线上 , 长12千米 , 最宽处宽4千米 , 是秋瓫河在此处构成的河中洲 , 可直接威胁其东侧纵贯越南南北的一号高速公路 。 该岛被中心位置的一条废弃铁路和东西向的357号公路一分为二 。 根据情报 , 北越军第2师第3团3营、至少2个越共营(V-25、R-20)和3个地方连队盘踞于此 , 构成了坚固的支撑点 。 这个支撑点的存在是对第一军战术区态势的严重威胁 。为此 , 岘港的第5海军陆战团制定了名为“奥本”行动(Operation Auburn)的作战计划 , 于1967年12月25日正式下达 。 计划决定:以经过加强的第5陆战团3营在浮坵岛中部实施机降 , 沿废弃铁路展开 , 封堵越军西逃的退路;以第1骑兵师3旅的第7步兵团1营在南侧封锁越军南逃道路;3个营的南越部队则从岛东侧沿537号公路实施一次从东向西的攻击行动 , 目的是将越军驱赶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正面 , 并予以歼灭 。现实困境:越战奥本行动中的美军无线电指挥官
南越地图 , 北部第一军战术区(I CTZ)内的“Da Nang”即为岘港;第5海军陆战团的光辉历史我们再怎么描述也不过分 。 这个团于1917年6月组建 , 随后被立刻派往法国战场 , 并在次年六月的贝洛森林战役中为整个美国海军陆战队赢得了“恶狗”的雅号 。 二战期间该团在第1海军陆战师编成下参加了瓜达卡纳尔岛、新不列颠群岛、新几内亚岛、贝利硫岛和冲绳岛的恶战 , 战后被部署到天津 , 其间与解放军地方部队有数次交战 。 朝鲜战争期间 , 该团首先作为第1临时海军陆战旅的主体在釜山防卫圈内挫败了人民军的两次洛东江突出部攻势 , 然后作为第1海军陆战师的一部分参加了仁川登陆、汉城战役、元山登陆、长津湖战役、51年夏秋季反击作战 。 1966年5月 , 第5海军陆战团被部署到越南共和国岘港 , 随后参加了在第一军战术区内的几乎各次主要战役 。为执行这次作战任务 , 第5海军陆战团3营亦得到加强 。 该营共编官兵1199人 , 编现率96.00% 。 考虑到L、K连未参与战斗编成 , 又加强了3个陆战队步兵连队(每个理论编制216人) , 该营的总战斗实力应在1400-1500人左右 , 足以对付情报中的3个营又2个连的越军 。 截止到12月1日 , 第3营编制为:第5海军陆战团3营(加强)——营长威廉·K·罗奇(W.K.Rockey)中校;I连——连长小亨利·科拉科夫斯基(H.Kolakowski Jr)上尉(次年6月战死);第3海军陆战团2营E连——连长伊安·J卡希尔(I.J.Cahill)上尉 , 澳大利亚军人;他因澳大利亚和美陆战队的军官交换项目而成为E连连长;同时要注意 , 第3海军陆战团甚至不属于第1陆战师 , 而属于第3陆战师;当时这一区域正在由第3陆战师移防给第1陆战师;第5海军陆战团2营E连——连长塞缪尔·K·麦克基三世(S.K.McKee III)上尉;第5海军陆战团2营G连——连长查尔斯·L·米多斯(C.L.Meadows)上尉;M连——连长J·E·米彻尔(J.E.Mitchell)上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