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石窟首次联展:文脉承千年 大河一线牵

|中国三大石窟首次联展:文脉承千年 大河一线牵
文章图片

□河南日报采访人员郭歌
大漠飞沙里 , 赫赫敦煌飞天漫舞;塞上关隘旁 , 巍巍云冈“真容巨壮”;青山叠嶂间 , 泱泱龙门千龛密布 。
【|中国三大石窟首次联展:文脉承千年 大河一线牵】当敦煌与云冈“携手” , 沿着“丝绸之路”的轨迹 , 顺着黄河奔流的潮涌 , 奔赴古都与龙门“邂逅” 。
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之际 , “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在洛阳博物馆盛大展出 , 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结晶和文化融合的硕果 , 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丰富、开放包容的永恒魅力 。
三大石窟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联展 , 但遥望中华大地 , 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所在之地 , 实则早已在“丝绸之路”与“沿黄九省(区)”的脉络中相遇 。
敦煌 , 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枢纽 , 见证了这条千年商贸之路的沧桑岁月;大同 , 1600年前作为北魏都城 , 是南北朝“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 , 2000年前 , 班超率36人在这里重开东方古“丝绸之路” 。
黄河流经甘肃 , 自偏关龙口进入山西 , 一路南下至河南 , 用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三大石窟紧密环绕 。 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 伴随着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时代价值挖掘的不断深入 , 中国石窟文化将成为黄河文化中的品牌与亮点 , 与之共生发展 。
千年文化聚河洛 , 观此胜于读古书 。 三大联展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 创新文物展陈和文化交流形式 , 这片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的石窟群才得以穿越时空 ,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风民俗、书画艺术等历史得以见证 , 蕴含其中的哲学思辨、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思想得以传承 。
10月25日 , 洛阳博物馆 , 人头攒动 。 采访人员与参观者一道 , 追随讲解员的脚步 , 一同了解褒衣博带、潇洒飘逸的“北魏风格” , 领会体躯丰腴、典雅端丽的“大唐风范”;欣赏利用群山晶石、溪流砂金所制颜料描绘的塞上丹青 , 领略上承汉隶遗韵 , 下启唐楷新风的“龙门二十品”;古希腊爱奥式柱头与古印度覆钵式塔的存在让人“魂穿”西方 , 驼铃古道丝绸路上 , 犹望九色鹿的灵动与胡旋舞的飞扬……
文化以交流为胜业 , 以互鉴烛照发展 。 三大石窟联展集中国石窟文化之大成 , 是丝路文化中东西方文明聚同化异的历史见证 , 是黄河文化中包容并蓄、一脉相承的现代表达 。
读书 , 三大石窟共同存在于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里;行路 , 从龙门石窟出发 , 经云冈石窟到达敦煌石窟 , 需穿越近3000公里 。 而今天 , 在洛阳博物馆即可饱览中国石窟之大成 。 是什么促成了这次三大石窟联展?
“是数字化带来的这种可能性 。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志荣说 。 敦煌的飞天从墙壁“飞”到洛阳 , 龙门古阳洞从崖壁“飞”到了博物馆 , 云冈20窟的大佛通过VR肉眼可见 。 前不久 , 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成功召开 , 给予中国石窟文化数字化生存更多的可能 。
千年风化与破坏 , 给石窟留下无尽斑驳和遗憾 , 复制敦煌莫高窟第3窟需要10位以上画师耗费8—10年时间 。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敦煌莫高窟时强调 , “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 , 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 ,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 , 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 ”
指针拨向新时代 , 利用高科技数字化手段与时间赛跑 , 大数据、3D打印、数字修复、VR展示的应用 , 让文物信息得以留存 , 让缺损文物得以复原 , 让流失文物得以回归 , 让研究成果走近大众、走向全球 , 向世界展现千年凝聚的中华文化瑰宝 。
“在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之际举办三大石窟艺术联展 , 对打造黄河流域中国石窟文化品牌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在参观联展时表示 , 要把石窟寺保护好 , 把中华文化传承好 , 让中国石窟文化与黄河共同奔涌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