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夫妇不敢要小孩的原因原来如此!

内卷的实质肯定不只是资源和机会的稀缺 , 它更多是一种道德上的处境:整个社会所有人都被纳入同一场竞争 , 没有其他赛道 , 并且不允许你退赛 。 你硬要弃权 , 周围亲疏远近人等都会对你施加巨大的道德谴责 , 已经够让你死一遍了;你若是留下 , 失败的话是必须要被摁头承认失败、顶礼膜拜成功者的优越的 , 而一切相对的成功总有机会作为相对的失败 。内卷这个词近段才流行 , 但是全民焦虑早已可见多年 。 过去有一些解释 , 譬如对比意义上的劳动回报太低 , 譬如福利国家缺位让人安全感缺乏等等 。 或许能说明一部分 , 但这些都很难解释完全为什么焦虑感在中国是一件从上到下贯穿所有阶层人群的共同心理 。 如果真能找到一个社会文化上的根源 , 那大概能更好地承载这种普适性 。“所有人都在一条赛道上”注定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心态 , 但它到底是怎样被形塑起来的?项飙在采访里没有很确切地给出后半部分的看法 , 这恐怕也不是只言片语就能概括清楚 。 但是对于“同一条赛道”这件事 , 大半中国人可都是有共同经验的——以高考竞赛为终点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就是这单一赛道的最初一段嘛 。 职业教育在中国 , 当然不可能获得在德国那样的被平视的、作为多元选择的、平常心的看待:高低优劣 , 早就在择优筛选的次序中讲得清清楚楚 。 选择职业教育、或选择分数稍低一点的高校 , 就算你真是 , 也没人会将你看作多元选择 。 “你就是输了 , 被淘汰了 , 没办法 , 才退而求其次” , 当足够多人这么想的时候 , 惩罚就已经完成 。竞争白热化当然不是一种成年了社畜了才突如其来的心情 , 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很熟悉从来未远离 。 “一分干掉千万人”烙进多少应试学生的骨子里 , 这与“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根本是背道而驰的 。 永远都有人试图躺平 , 但是躺平要被教员开嘲啊、要往死里讽啊 , 毕竟这可事关人家绩效奖金——这两天的奋斗者们是不是大概也如此?退赛是不可被饶恕的 , 有时确有动机 , 有时习惯使然 。我不知道我在以后要不要孩子这件事上始终心怀恐惧是不是也与这方面有关 。 如果我们不大可能、也并不打算真把孩子看作与己无关、任君自便的完全外人 , 那么与其说是怜惜孩子“不想让ta重复这场大概要迁延一辈子的炼狱” , 不如说是更多自私地设想“我自己都还没搞定 , 干嘛又要多加一场拼死拼活的竞赛” 。 并且你自己的这场好歹还是自己参加自己负责 , 孩子的那场可是你单纯投资、造化全凭一个意志无确定性的对方 , 骰子点数不好还成负资产 , 想想当然就提不起劲了 。一旦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竞争是成立的 , 那么赢就是相对的、暂时的 , 而输则是绝对的、长期的 。 对于并不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已经身在局里的人们来说 , 内卷可能确实能让他们不得已玩命输出;但现在居然有个机会让他们选要不要开下半局 , 他们是不是就很可能拒绝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