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吧嘛嘛|「卡脖子」的尖端技术该如何前行?刘明张亚勤等院士大咖为你解( 二 )


在数字化3.0之下 , 该如何突破三大定律的瓶颈 , 张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点需要对信息做一个重新的定义 , 包括香农和信道容量 。
第二个是计算新的范式 , 量子计算 , 类脑计算 , 生物计算 。
第三个是使用新的计算体系和通讯架构去突破体系架构的限制 。
黄铠:5G的背后是软硬件的融合问题
在刘明院士和张亚勤教授分别从微观、宏观角度 , 对高科技问题做完解读后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黄铠教授 , 针对5G和其背后的问题 , 做了题为《5G云平台、智能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演讲 。
黄铠教授提出了一个自身直观的感受 , 他认为:
这几年 , 大家「整合」的工作做得太少 。
很多人在某个特定领域做得很深 , 但要如何跟别人的领域融合?
例如 , 5G的发展非常迅猛 , 但它并不只是比4G、3G快这么简单 , 其背后便是一个软硬件的融合问题:
将5G和云计算、智能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结合起来 。
黄铠以自己团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 AIRS)打造的云端结合系统为例 , 对此问题做了讲解 。
首先是5G方面 , 黄铠从三个维度进行了介绍 。
天线数量:在1G的时候用的天线数量很少 , 到后来变成8根天线 , 到了MIMO技术被应用以后 , 在一个5G应用系统中 , 最少是64根天线 , 所以这个接收的信号、数据就很多了 。
空间:3G的延时是100毫秒;到4G的时候 , 降到70毫秒;到5G , 我们希望降到1毫秒 。
频率:最早是300MHz , 再往下是3Hz , 进展越来越大 。
其次是云方面 , 这个系统把4个云合成在一起 , 包括计算云、大数据应用云 , AI云与使用5G专网的边缘云 。
我们使用浪潮的服务器 , 英特尔的CPU , 速度都很快 。 底层是很多移动应用、摄像头等等 。
……
这个系统将云计算、5G、IoT、边缘计算结合在一起 。
姜涛:人均算力水平和经济水平高度正相关
接下来 , 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姜涛针对计算领域 , 做了题为《共赢多样性计算新时代》的演讲 。
姜涛先是抛出了一个观点:
人均算力水平和经济水平高度正相关 。
这就意味着真正算力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 , 能够驱动经济的发展 。
而算力作为计算产业的一个基础 , 面向未来我有两种趋势 , 分别是多样性计算和分布式应用 。
多样性计算方面 , 姜涛认为目前当今社会大量的应用场景都是需要多种算力 。
到2025年 , 数据量可能会到180GB 。 而在这么大的数据量中 , 有80%的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 。
这就意味着 , 传统的通用算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
其次 , 现在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大 , 而且都是高并发、低延时的需求 , 这种情况下应用加速走向分布式处理 。
而在这种情况下 , 有三个协同创新非常的重要:
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协同创新
通用计算与AI计算的协同创新
软件、硬件的协同创新
只有它们三个的协同创新 , 才能够推动计算产业走向下一个黄金时代 。
最后 , 姜涛也指出 , 协同创新不是单一的某个单位能够完成的事情 , 而是需要一个生态 。
OneMoreThing
最后 , 会场外的展厅也成为了此次大会的精彩看点 。
众多企业纷纷亮出了自家的成果:
有华为的「昇腾」软硬件和案例 。
吧吧嘛嘛|「卡脖子」的尖端技术该如何前行?刘明张亚勤等院士大咖为你解
文章图片
滴滴的「智慧交通」 。
吧吧嘛嘛|「卡脖子」的尖端技术该如何前行?刘明张亚勤等院士大咖为你解
文章图片
当然 , 小米也亮出了「透明电视」 。
而最亮眼的 , 莫过于展厅众多的「书摊」 , 清华大学出版社、Springer等纷纷「出席」 。
吧吧嘛嘛|「卡脖子」的尖端技术该如何前行?刘明张亚勤等院士大咖为你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