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女神像”有了,文化旅游就稳了吗?

近日 , 贵州一贫困县建88米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的新闻引发了公众讨论 。 当地回应称没有动用国家扶贫资金 , 仰阿莎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 。根据官方信息 , 仰阿莎主题公园确实带动了该县旅游业发展 , 但八千多万元的建造资金与贫困县的标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这不得不让人质疑 , 斥巨资建设“女神像”有必要吗?最高“女神像”有了 , 文化旅游就“稳”了吗?当前 , 文化旅游成为热潮 。 一些地区合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宗教、名人遗迹等 , 完善基础设施 , 开发旅游景点 , 为游客提供独具一格的文化享受 。 但也不乏一些传统文化已经严重流失的地区 , 斥资重建、移植水土不服的山寨建筑 , 以此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 。 例如几年前曾在网络上走红的石家庄“白宫祈年殿合体”、山寨版的“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 江苏一生态园内的“山寨版悉尼歌剧院”等 。 这些建筑短期内还能利用公众好奇心吸引一些游客 , 但长此以往 , 差评必然越来越多 , 最后不仅经济收益差 , 还浪费建设资金、破坏环境 。文化旅游的长久发展 , 远不是造“女神像”那么简单 。 当前消费升级的背景下 , 我们更要重视文化景点的含金量 。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 2012年至2019年间 ,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 , 2019年达1.55亿人次 。 这说明国民钱包鼓了 , 能去旅行的地方多了 。 虽然新冠疫情对出境旅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 但国民对旅游景点期待越来越高是必然 。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发展 , 市场竞争加大 , 景区谋求持续发展 , 需要挖掘更具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 。文化的挖掘与开发要贴近人与生活 。 真正的文化建筑、地标 , 植根于历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 因此才焕发出文化的光辉 。 如果当地人民的生活首先得不到根本的改善 , 那些与山川、河流格格不入的雕塑 , 即使高耸入云 , 真的能带给游客美的震撼吗?文化有多种维度 , 从建筑、服饰、节日、习俗、传说 , 到当地人民的性格、思想 , 都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财富 。 但今天 , 只剩商业空壳的古街、古城 , 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的“手工艺品” , 开发过度的自然风光 , 已经让无数寻找文化气息的游人失望了 。 文化旅游呼唤更有温度的文化资源 , 对传统的保护、合理的开发 , 才能保证文化的整体性 , 满足游人对异质文化的憧憬 。在人们传统的认知里 , 旅游就是去看看未曾见过、体味过的人文、自然风光 。 但在如今的旅游市场 , 独特性却成为了稀缺品 。 旅游景观的打造成为了粗暴的破坏、移植 。 或许我们的旅游景点里缺少的不是更高的建筑 , 更响亮的称号 , 而是未经商业污染的自然风光和实实在在的文化感、人情味 。作者:蒋玉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