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不同风格的意识流形式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不同风格的意识流形式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虽然“意识流”这个说法直到1890年 , 才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正式提出 , 不过 , 意识流早在十六世纪出现于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漫思”中 , 契诃夫的小说(比如《草原》)对意识流也有精彩的运用 。 到一战后 , 意识流逐渐达到“辉煌时期” , 并随着读者的广泛接受而成为一种传统写作技巧 , 汇入其他小说形式之中 。 毕竟 , 它其实是我们日常真实心理反应 , 就像我们偶尔会盯着某个东西神游 , 会在某个熟悉的场景中闪回过去的经历 , 会从一件事情联想到另一件 , 会有内心的隐藏想法 , 这些难以捕捉又容易消失的瞬间经过文学语句的塑造获得了一种稳定 , 让读者可以在其中发掘更多的暗示与幽微情绪 。 而经过不同作家的具体创作后 , 意识流这种文学形式也拥有了不同的表现风格 。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它直接与读者的思维对话 , 将读者拉入人物的叙事氛围和节奏中 , 并在其中隐含着作者自己的叙事理想 。
马赛尔·普鲁斯特:蛋糕中潜藏的自我世界
物体的形状——糕点铺里那尽管褶子规规整整 , 却依然那么丰腴性感的贝壳状小点心——会变得无迹可循 , 会由于沉匿日久 , 失去迎接意识的活力 。 但是 , 即使物毁人亡 , 即使往日的岁月了无痕迹 , 气息和味道(唯有它们)却在 , 它们更柔软 , 却更有生气 , 更形而上 , 更恒久 , 更忠诚 , 它们就像那些灵魂 , 有待我们在残存的废墟上去想念 , 去等候 , 去盼望 , 以它们那不可触知的氤氲 , 不折不挠地支撑起记忆的巨厦 。
这很像日本人玩的一个游戏 , 他们把一些折好的小纸片 , 浸在盛满清水的瓷碗里 , 这些形状差不多的小纸片 , 在往下沉的当口 , 纷纷伸展开来 , 显出轮廓 , 展示色彩 , 变幻不定 , 或为花 , 或为人物 , 而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 现在也是这样 , 我们的花园和斯万先生的苗圃里的所有花卉 , 还有维沃纳河里的睡莲 , 乡间本分的村民和他们的小屋 , 教堂 , 整个贡布雷和它周围的景色 , 一切的一切 , 形态缤纷、具体而微 , 大街小巷和花园 , 全都从我的茶杯里浮现了出来 。
——《追忆逝去的时光》(周克希译)
如果说 , 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描述比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写作有什么更强的魅力 , 那就在于普鲁斯特对潜意识状态的自然流露 。 在阅读伍尔夫的时候 , 我们即使归纳不清头绪 , 也能看清每个人在瞬时性中表达的想法与说出的话语 , 人物的内心在几秒钟内暴露无遗 。 普鲁斯特的小说似乎并不存在这种意识的重点 , 换言之 , 主人公头脑中的回忆 , 不断出现的场景 , 已经构成了存在本身 。
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中 , 我们似乎无法想象意识这种事物可以单独存在——即便是存在于人物的内心 。 它是生命的流逝过程 , 在细腻的描写中附着于脑海中看到的物品上 。 这是一种“唤醒”的过程 , 更贴近于我们日常中真实的体验 。 “即使物毁人亡 , 即使往日的岁月了无痕迹 , 气息和味道(唯有它们)却在 , 它们更柔软 , 却更有生气 , 更形而上” 。 普鲁斯特对法语文学贡献不仅在于这部巨著的结构 , 更在于他扩展了人们对生活的感知领域 , 嗅觉 , 视觉 , 味觉等一系列对外界的感知 , 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中得到了细微的区分 , 而正是由于这种细微区分的存在 , 让我们的回忆、对生命特定时刻的感知也变得清晰可见 。 他的意识流并不是向着深度 , 而是向着存在的广度而延伸的 , 正如萨特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所论述的“一支钢笔”和“我的钢笔”之间的区别 。
推荐阅读
- 养君子兰要会施肥,适合它的肥料有“3种”,不同时期用法不同
- 阴漂|为什么你钓的鱼比别人少?就是调漂不对,稍加改变效果就不同
- 毛衣|过年见不同人穿什么?这5套超应景的红色穿搭,显贵时髦太惊艳了
- 戈壁|一张图带你了解不同产地的和田玉!
- |为什么同一个公司上班的人差距这么大?不同的人对工作的理解不一样
- 外套|看完日系风格才知道“小香风外套”多高级,不花哨、不夸张,真美
- 翡翠|翡翠的“棉”是怎么来的?雪花棉又有何不同?
- 小米菊|养花试试这几款,花朵带粉色条纹,与众不同
- 顺风处|看天钓鱼,不同天气的钓鱼技巧,老钓友倾心之谈,值得收藏
- 平跟鞋|日常的休闲穿搭,追求简单的风格,穿出清新自然又大方的美